意思是只要能和心愛的人廝守在壹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只要能和心愛的人廝守在壹起,願做凡人不羨慕神仙。
出自《長安古意》,是唐代詩人盧照鄰創作的壹首七言古詩。這是盧照鄰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壹。此詩托古意而寫今情,展現了當時長安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
《長安古意》中“比目”、“鴛鴦”、“雙燕”壹連串作雙成對的事物與“孤鸞”的對比,“何辭死”、“不羨仙”、“真可羨”、“好取”、“生憎”的果決反復的表態,寫出愛戀的狂熱與痛苦。通過對舞女心思的描寫,從側面反映出長安人們對於情愛的渴望。
全詩(節選)如下: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譯文如下:
問她們可曾吹簫,她們答說曾經學習舞蹈度過花樣年華。
只要能和心愛的人廝守在壹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只要能和心愛的人廝守在壹起,願做凡人不羨慕神仙。
比目和鴛鴦真是值得羨慕,只是君看不見他們成雙結對。
最恨帳前繡著孤鸞,願將門簾貼上雙飛的繞著花木梁的燕,帷幔和翠色的羽被被撒上郁金香料。
擴展資料: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聞壹多先生說,南朝的宮體詩不是壹個空白,而是壹個汙點,貧血而畸形的宮廷生活催生了貧血而畸形的詩歌,兩者又互相影響,於是整個社會都處在綺靡委頓的籠罩之下。
於是,在“人人眼角裏是淫蕩,人人心中懷著鬼胎”的詩風影響下,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人人的心靈都被毒化了。在中國古代,下壹個皇帝就是神明的代表,對前朝的評判,就是由他和他的大臣們進行的。
唐朝建立之後,新的統治者和大臣們總結出來的南朝滅亡的教訓,其中有壹條就是沈溺於亡國之音,這是有壹定道理的。物極必反,墮落到了盡頭,也就是振興的開始。於是,盧照鄰創作了屬於唐代的聲音——《長安古意》。
百度百科——長安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