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íng jì kě yí
解釋: 舉動和神色值得懷疑。
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房文淑》:“鄧以形跡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歸寧而已。”
舉例造句: 貼在教務處罵他的紙條,確有點過火,但也是他形跡可疑所致。 ★魯迅《兩地書》
近義詞: 行跡可疑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的舉動和神色。
典故
舉止和神色令人懷疑。《清史稿.王茂蔭傳》:“各處捕獲難民,指為形跡可疑,嚴訊楚毒。”《文明小史》壹五回:“看見有形跡可疑的,以及箱籠斤兩重大的,都要叫本人打開給他查驗。”魯迅《兩地書》壹壹:“貼在教務處罵他的紙條,確有點過火,但也是他形跡可疑所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