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尺寸之柄 柄:權力。指尺寸長大小的權力。比喻微小的權力。
出處:《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贊》:“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裏……得攝尺寸之柄。”
大權獨攬 攬:把持。壹個人把持著權力,獨斷專行。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他卻忘其所以,大權獨攬,只弄些小聰明,鬧些空意氣。”
大權旁落 處理重大事情的權力落到旁人手裏(多指領導人被架空)。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壹回:“借光唬百獸,大權嘆旁落。”
大權在握 手中掌握有很大權力。
出處:蒲韌《二千年間》九:“王安石得到神宗皇帝的支持,大權在握,就全力來推行壹些新的政治。”
代拆代行 拆:拆開,指拆閱來電來文;行:發出。壹般指首長不在時由專人負責代理拆閱和審批、處理公文。形容權力極大。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九回:“其時撫臺請病假,各事都由藩司代拆代行。”
獨攬大權 攬:把持。壹個人把持著權力,獨斷專行。
濫用職權 指過分地或非法地行使自己掌握的權力。
列土分茅 指受封為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裂土分茅 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
出處:《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
冒名頂替 冒:冒充,以假充真。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假冒別人的姓名,代他去幹事或竊取他的權力、地位。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五回:“妳走了便也罷,卻怎麽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明升暗降 指表面上升官,而實際上被削去權力。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6回:“就是再添壹千個都老爺,也抵不上兩個監督、壹個織造的好:這叫做‘明升暗降’。”
平起平坐 比喻彼此地位或權力平等。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妳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
強本弱末 猶強幹弱枝。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強本弱支 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同“強本弱枝”。
強本弱枝 猶強幹弱枝。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強幹弱枝 加強樹幹,削弱枝葉。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出處:《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厄塞地利,強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權豪勢要 有權力的豪門;有勢力的要人。
權重望崇 指權力大而威望高。
權重秩卑 指權力大官品低。
攘權奪利 猶言爭權奪利。爭奪權力和利益。
出處: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人微權輕 微:低下。指人的資歷淺,威望低,權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出處:《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
弱本強末 指中央權力削弱而地方勢力強大。
出處: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倘有結盟聯黨之事,是下有自固之術,私有倚倚之端,外為假公濟私之舉,內藏弱本強末之弊。”
授柄於人 猶言授人以柄。比喻將權力交給別人或讓人抓住缺點、失誤,使自己被動。
授人以柄 把劍柄交給別人。比喻將權力交給別人或讓人抓住缺點、失誤,使自己被動。
出處:《漢書·梅福傳》:“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以權謀私 以:憑借;權:權力;謀:謀求;私:私利。用手中的權力牟取私利。
擁兵自固 擁有掌握軍隊的權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齊本紀上》:“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
予奪生殺 《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生、誅(責備)等權力。後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生死大權。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招權納賄 招權:弄權,攬權;納賄:接受賄賂。抓權力,受賄賂。
出處:《漢書·季布傳》:“辯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
爭名奪利 爭奪名位和利益。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壹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爭名競利 爭奪名位和利益。同“爭名奪利”。
出處:宋·秦觀《自警》詩:“爭名競利走如狂,復被利名生怨隙。”
爭權奪利 爭奪權力和利益。
出處:郭沫若《蔡文姬》第三幕:“他們就只曉得爭權奪利,草菅人命。”
爭權攘利 爭奪權力和利益。同“爭權奪利”。
出處:李大釗《大哀篇》:“鉆營運動、爭權攘利之不暇,奚暇計及民生哉?”
政出多門 原意是政令出自幾個卿大夫的門下。指中央領導軟弱,國家權力分散。
出處:《左傳·成公十六年》:“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範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謀曰:‘晉政多門,不可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