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剪燈新話·天臺訪隱錄》:“建炎南渡多翻覆,泥馬逃來禦黃屋……東窗計就通和好,鄂王賜死蘄王老。”
放冷箭 乘人不備,放箭傷人。比喻暗中傷人。冷箭:暗箭。
出處:魯迅《無花的薔薇》:“我對於‘放冷箭’的解釋,頗有些和他們壹流不同,是說有人受傷,而不知這箭從什麽地方射出。”
暗錘打人 比喻暗中對人進行攻擊。
出處:《人民文學》1997年第7期:“哪個鬼東西敢出來跟我說說理?暗錘打人,是土行孫出身!”
暗箭難防 冷箭最難防範。比喻陰謀詭計難以預防。
出處:宋·劉炎《邇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備也。”
暗箭傷人 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地裏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出處:宋·劉炎《邇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備也。”
暗箭中人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傷。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攻擊或陷害別人。
出處:宋·劉炎《邇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備也。”
暗中盤算 指暗自在心中計算自己的得失等
暗中作梗 暗自從中阻撓、破壞
出處:丁寅生《孔子演義》第四回:“殊不知地主是賢大夫,早知成邑本屆田賦收不到,必然是公克在暗中作梗爭權,便令他的庶兄敬叔密往調查。”
參透機關 參:檢驗,察看。機關:陰謀或秘密所在。看透了陰謀和秘密。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那知孫寡婦已先參透機關,將個假貨送來。”
曹社之謀 社:曹之國社。後指滅亡他人國家的陰謀。
出處:《左傳·哀公七年》:“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
插圈弄套 比喻耍陰謀陷害人。
出處:劉紹棠《狼煙》二十二:“糟老頭子齊柏年,黃口小兒俞菖蒲,花言巧語,插圈弄套,哄騙我跟他們合夥打日本,我才不中他們的借刀殺人之計。”
出謀劃策 謀:計謀;劃:籌劃。制定計謀策略。指為人出主意。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汝依違觀望其間,並不見出奇畫策,無非因人成事。”
出謀畫策 謀:謀略。畫:籌劃。制定計謀策略。常指為人出主意。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九回:“汝依違觀望其間,並不見出奇畫策,無非因人成事。”
出謀獻策 出主意、想對策來幫助解決問題。
出奇劃策 猶言出謀劃策。
出處:沙汀《淘金記》十二:“他就經常替他們出奇劃策,為著種種吃人害人的事情準備堂皇的理由。”
蠢蠢欲動 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比喻敵人準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
出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句容水脈》:“掘得壹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蠢蠢而動。”
從長計較 猶言從長計議。
出處:《水滸傳》第四五回:“嬸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從長計較,慢慢地商量。”
從長計議 用較長的時間慎重考慮、仔細商量。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筮短龜長,不如從長。”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且待女孩兒到來,慢慢的與他從長計議,有何不可。”
從長商議 猶言從長計議。
出處:《水滸傳》第六八回:“[蘇定]也道:‘梁山泊吳用那廝,詭計多謀,不可輕敵,只宜退守;待救兵到來,從長商議。’”
東窗事發 比喻陰謀已敗露。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佞幸盤荒》:“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東窗事犯 比喻陰謀已敗露。同“東窗事發”。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東窗消息 指謀害忠良的陰謀詭計。同“東窗計”。
出處:明·無名氏《精忠計·東窗》:“心事難憑枉致疑,夫人其實好心機,憑此黃柑無後患,東窗消息少人知。”
洞察其奸 對別人的陰謀詭計看得很清楚。
出處:《明史·董傳策傳》:“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洞燭其奸 洞:透徹;燭:照見;奸:奸詐。對別人的陰謀詭計看得很清楚。
出處:《明史·董傳策傳》:“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多謀善慮 謀:謀劃,策劃;慮:思考。富於智謀,又善於思考。
出處:清·李漁《凰求鳳·畫策》:“妳是個多謀善慮之人,何不替我籌度壹番,行了這個方便也好。”
防微慮遠 慮:考慮,思慮。指在錯誤或壞事剛露頭的時候,就加以防止,並考慮長遠的計策。
出處:唐·鄭亞《唐丞相太尉衛國公李德裕會昌壹品制集序》:“由是洞啟宸衷,大破群議,運籌制勝,舉無遺策,防微慮遠。”
非常之謀 非常:不平常。不是壹般的陰謀。指陰謀篡奪帝位。
出處:《漢書·孝成趙皇後傳》:“故世必有非常之變,然後乃有非常之謀。”
詭計多端 詭計:狡詐的計謀;端:項目,點。形容壞主意很多。
出處:宋·蘇轍《論呂惠卿》:“懷張湯之辯詐,兼盧杞之奸兇,詭變多端。”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壹百十七回:“緒曰:‘維詭計多端,詐取雍州。’”
居心不良 居心:存心;良:善。存心不善。指內心存在著惡意或陰謀。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卿居心不凈,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裏通外國 暗中勾結外國,陰謀叛國。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余》:“大則指為‘裏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六出奇計 原指陳平所出的六條妙計。後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
呂武操莽 呂雉、武則天、曹操、王莽的合稱。舊時都被認為是以陰謀手段篡奪君位的野心家。因以之指竊取政權的國賊。
出處:梁啟超《復金山中華會館書》:“即不愛皇,即不愛國,亦當愛身家,其忍聽呂武操莽為我寫賣奴契也?”
謀圖不軌 謀劃進行違法、叛逆等活動。
謀無遺策 指謀劃時沒有遺漏的計策。形容謀劃周密。
強奸民意 反動統治者把自己陰謀做的壞事硬說是人民的意願。
竊據要津 比喻用陰謀手段占據重要的職位。
三馬同槽 隱指司馬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也泛指陰謀篡權。
出處:《晉書·宣帝紀》:“三國魏正始後,司馬懿與其子師昭執軍政大權,屏除異己,時有‘三馬同槽’之目。三馬,隱指懿父子三人。”
上兵伐謀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射影含沙 相傳江南水中有毒蟲名蜮,人在岸上,影見水中,即以氣為矢,或含沙以射人。及著皮肌,其瘡如疥,中影者亦病。後因稱陰謀中傷他人為“射影含沙”。
深計遠慮 猶深思遠慮。謀劃周密,考慮長遠。指計劃周到,具有遠見。
深謀遠慮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深思遠慮 謀劃周密,考慮長遠。指計劃周到,具有遠見。
出處:《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先帝即位,務休力役,然猶深思遠慮,安不忘危,探觀舊典,復收鹽鐵,欲以防備不虞,寧安邊境。”
深惟重慮 猶深思熟慮。謀劃周密,考慮長遠。指計劃周到,具有遠見。
神機妙算 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出處:《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李賢註:“智算若神也。”
神謨遠算 指神奇的謀略和計劃。同“神謨廟算”。
神術妙計 指神妙莫測的計謀。
圖謀不軌 不軌:越出常軌,不守法度。謀劃越出常規、法度之事。
出處:《晉書·王彬傳》:“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
以計代戰 用計謀來代替陣前的交戰。
陰謀詭計 詭:欺詐,奸滑。指暗地裏策劃壞的害人的壞主意。
出處:毛澤東《〈***產黨人〉發刊詞》:“黨處於敵人和同盟者的陰謀詭計的包圍中,但是沒有警覺性。”
用智鋪謀 運用智力,設謀略。亦作“用計鋪謀”。
運策帷幄 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
出處:清·譚嗣同《上歐陽瓣姜師書》:“若乃運策帷幄,折沖樽俎,何以圖恢復,何以靖海氛,自智勇不世出之事,非鄙心所敢任。”
運籌畫策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言語》:“運籌畫策,自具於章表;獻可替否,總歸於筆劄。”
運籌決勝 指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鬥勝利。
出處: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運籌決算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壹回:“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壹龍。”
運籌千裏 指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鬥勝利。
出處: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運籌設策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太平天國·洪秀全《誅妖歌》:“日夜巡邏嚴預備,運籌設策夜銜枚。”
運籌幃幄 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
出處:《唐大唐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勒石紀功碑》:“大總管運籌幃幄,繼以中軍,鐵騎亙原野,金鼓動天地。”
運籌帷幄 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運籌帷帳 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
出處: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運籌演謀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論》:“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
運籌制勝 指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鬥勝利。
出處:明·盧象升《剿蕩衍期聽候處分並陳賊勢兵情疏》:“向使微臣督剿江、淮、豫、楚間,果能運籌制勝,馬到功成,各省撫臣豈易於為力?”
運計鋪謀 運用計謀。
出處: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哥也,妳可憐見同衙***府,妳休要運計鋪謀。”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則要妳魚鱗般排軍陣,雁行般列隊伍,依著我運計鋪謀。”
坐籌帷幄 坐在軍帳裏出謀劃策。
出處:《宋史·趙範傳》:“如用劉琸,須令親履行陣,指縱四人,不可止坐籌帷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麽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出處:《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