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是大非
☆拼音
dà shì dà fēi
☆解釋
屬於政治原則性的是非問題。
☆詞目
獨是獨非
☆拼音
dú shì dú fēi
☆解釋
指不采納眾議,是與非自己說了算,獨斷專行。
☆成語出處
《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亦不可獨是獨非,皆由聖旨。”
☆詞目
改是成非
☆拼音
gǎi shì chéng fēi
☆解釋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成語出處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詞目
古是今非
☆拼音
gǔ shì jīng fēi
☆解釋
古代、現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
☆成語出處
元·馬致遠《青衫淚》:“壹個待詠月嘲風,壹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上達。”
☆詞目
今是昨非
☆拼音
jīn shì zuó fēi
☆解釋
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識過去的錯誤。
☆成語出處
晉·陶潛《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使用示例
但我們究竟還有壹點記憶,回想起來,怎樣的“~”呵,怎樣的“口是心非”呵,怎樣的“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呵。(魯迅《導師》
☆詞目
口是心非
☆拼音
kǒu shì xīn fēi
☆解釋
嘴裏說得很好,心裏想的卻是另壹套。指心口不壹致。
☆成語出處
《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
☆使用示例
俺哥哥原來是~,不是好人了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三回)
☆詞目
貌是情非
☆拼音
mào shì qíng fēi
☆解釋
表面做的與心裏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裏不壹。
☆成語出處
《與僧正教》:“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詞目
似是而非
☆拼音
sì shì ér fēi
☆解釋
似:象;是:對;非:不對。好象是對的,實際上不對。
☆成語出處
《莊子·山木》:“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
☆詞目
物是人非
☆拼音
wù shì rén fēi
☆解釋
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成語出處
宋·李清照《武陵春》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