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博聞強誌成語故事
博聞強誌成語故事:
《荀子·解蔽》:“博聞強誌,不合王制,君子賤之。”
《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修曰:‘且無論其口似懸河,辯才無礙。適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書》示之,彼觀壹遍,即能暗誦,如此博聞強記,世所罕有。
博聞強誌
bó wén qiáng zhì
解釋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出處《荀子·解蔽》:“博聞強誌,不合王制。”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記憶力
近義詞博聞強識
例句~,明於治亂。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英譯have wide learning and a retentive memory
『貳』 與讀書有四字成語故事
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博聞強識、博學多才、滿腹經綸
壹、博覽群書
讀音:[ bó lǎn qún shū ]
釋義:博:廣泛。廣泛地閱讀各種書。形容讀書很多。
出處:《周書·庾信傳》:“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白話譯文:小的時候腦子就很靈活,無比的聰慧,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特別精通《春秋左氏傳》。
二、學富五車
讀音:[ xué fù wǔ chē ]
釋義:形容讀書多,學問大(五車:指五車書)。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白話譯文:所精通的是各個方面的技能,學問大的需要五輛車才能裝下。
三、博聞強識
讀音:[ bó wén qiáng zhì ]
釋義:見聞廣博,記憶力強。也說博聞強記。
出處:《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白話譯文:有廣博的見識和超強的記憶力卻很謙讓,做善事很勤勉卻不倦怠,這就是君子。
四、博學多才
讀音:[ bó xué ō cái ]
釋義: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處:《晉書·郤詵傳》:“詵博學多才;瑰偉倜儻;不拘細行。”
白話譯文:郤詵這人學識廣博,風流倜儻,不拘泥於小節。
五、滿腹經綸
讀音:[ mǎn fù jīng lún ]
釋義:比喻人很有學問、本領。
出處:《周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白話譯文:雲雷表示事物的開頭,萬事開頭難,如果是君子的話,需要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成就大事。
『三』 成語故事短的22個
1、美人遲暮——《離騷》
“美人遲暮”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屈原的《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離騷》中,作者以美人喻楚懷王,以香草自喻,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或勸慰君王勤於政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希望楚王趁著年華正當,改掉以前治國中不好的方法,走向更好的前路。後人用《美人遲暮》比喻因日趨衰落而感到悲傷怨恨。
2、市井之徒——《淮陽感懷》
在古代,開壹口井是非常困難的事,為了水源,人們就會聚居在井的附近,漸漸就成為當時的市集,稱為市井。市井之徒就是指混跡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販夫走卒,當時劉邦做泗水亭亭長時,他是壹個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稱兄道弟的朋友中,夏侯嬰是壹個趕馬車的,樊噲是殺狗的屠狗之輩,在當時來說,他們是典型的市井之徒,唐朝的李密有壹首《淮陽感懷》詩,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史。壹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謚。
3、片言折獄——《論語·顏淵》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路身強力壯,他總是跟隨孔子,為他駕車做侍衛,子路性情正直忠貞,十分孝順他的母親。他為人十分誠實,坦率公正,答應辦到的事壹定會立即就辦,決不拖延。孔子對子路的贊語是:“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也?”意思是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即子路)吧。
4、彩衣娛親——《列女傳》
春秋時期,楚國有壹個隱士,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父母,想盡壹切辦法討好父母的歡心,使他們健康長壽。他70歲時父母還健在,為了不讓父母見他有白發而傷感,她就做了壹套五彩斑斕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時裝成小兒跳舞的樣子使父母高興。
5、虎踞龍盤——《吳錄》
三國時期,劉備為了聯吳抗曹,派諸葛亮去吳都建業遊說孫權。諸葛亮到了建業,看到秣陵的山勢地形,感慨地說:“紫金山山勢險峻,像壹條龍環繞建業,石頭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著,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6、魚傳尺素——《飲馬長城窟行》
尺素,在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壹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壹個代名詞。
7、禍從天降——《舊唐書·劉瞻傳》
唐懿宗的愛女同昌公主因病醫治無效死亡。他遷怒於醫官,以“用藥無效”的罪名將韓宗召、康仲殷及兩家族人300多人全部投入監獄,宰相兼刑部侍郎劉瞻上書勸諫,認為他們已經盡力,這是禍從天降,懲罰沒有犯罪的人。劉瞻因此被貶為康州刺史。
8、盡忠報國——《北史·顏之儀傳》
北州宣帝時禦史大夫顏之儀經常苦苦勸:束諫宣帝不要暴政,被宣帝冷落,宣高死後,潮中大臣劉日方、鄭澤造假遺詔讓楊堅做丞相輔助小皇帝治理國家,顏之儀極力反對。
9、疑鄰盜斧 ——《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壹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壹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麽也不像賊了。
10、趁人之危——《後漢書·蓋勛傳》
東漢涼州刺史梁鴻的屬官蘇正和不畏強權,依法查辦武威太守。梁鴻擔心會牽連朝廷高 官,想殺了蘇正和滅口,就找好友蓋勛商量對策。雖然蓋勛和蘇正和是死對頭,但他還是認為不能趁別人危難時候去害別人,這是不仁的表現。
11、沈魚落雁——《莊子·齊物論》
春秋時期,越國傾國傾城的美女西施在故鄉溪邊浣紗時,溪中遊動的魚兒見了她都羞愧得沈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漢元帝時絕 色美女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給匈奴王時,天空飛過的大雁驚訝她的美麗,忘了飛行跌落到樹林裏。
12、按兵不動——《荀子·王制》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於晉國東部的壹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
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並約好在壹個月後回來報告,可是,壹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麽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
況且衛國只不過是壹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幹脆出兵,壹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壹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麽耽擱這麽長的時間呢。
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幹,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壹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後,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13、才高八鬥——《釋常談·鬥之才》
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有壹石,曹植占其中的八鬥,我占壹鬥,其余的人合占壹鬥。”
14、目瞪口呆——《賺蒯通》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壹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壹兩個人就可以把他壹刀兩斷
15、雕欄玉砌——《虞美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南唐後主李煜不問朝政,只會吟詩作詞,被宋朝打敗,投降後被封為違命侯。李煜作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宋太宗借機殺了他
16、笑容可掬——《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司馬懿率軍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沈著鎮定,大開城門,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急忙趕回解圍。
17、死而後已——《論語 泰伯》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鬥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壹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壹次北伐前夕給阿鬥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8、博聞強識——《荀子·解蔽》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資聰穎,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備。8歲時就能寫文章,他的詩詞歌賦文筆清新流暢。《典論》中的《論文》壹篇是我國文學批判史上傑出作品。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公元220年他廢漢自立為皇帝。
19、不拘壹格——《己亥雜詩》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應對腐敗的清 *** ,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飄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壹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20、滄海桑田——《神仙傳·麻姑》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壹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此刻海水又退了壹半。王遠說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1、不自量力——《左傳·隱公十壹年》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22、氣壯山河——《從奴隸到將軍》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但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23、按圖索驥——《相馬經》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準選出的”千裏馬“——壹只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