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註釋
①竭:使?幹涸。②漁:捕魚。
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
⑤藪(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獵
文言知識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幹涸?,這裏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幹涸而捕魚。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為因為地震,山崩塌,河流幹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參考譯文
抽幹湖水來捕魚,怎麽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麽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後不會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竭:使?幹涸②漁:捕魚;
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
2.翻譯: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後不會有第二次,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3.成語?竭澤而漁?的比喻意義是?
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功名原文
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傑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以歸。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悲;強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註釋
①歸:歸順,歸附。②務:致力。
參考譯文
水泉很深,魚鱉就會遊向那裏,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裏,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裏,君主賢明,豪傑就會歸依他。所以,聖明的君主不勉強使人們歸依,而是盡力創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強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制命令這種作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則:那麽;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讓,叫。
2.翻譯:
人主賢則豪傑歸之。
譯文:君主賢明,那麽豪傑就歸附他。
3.上文開頭三句說明了什麽問題?
答:說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須要有基本的生存環境條件作保障,同時也說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間有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
目貴明原文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
(選自《管子?九守》)
註釋
①貴:以?為貴。
②明:聰明,這裏指明查(則明不可塞。)
③聰:聽力好。④智:思維敏捷。
⑤輻輳:車輪的輻條。
⑥進:這裏指向中間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識
釋?並?:上文?輻輳並進?中的?並?,指?全都?、?壹起?、?壹齊?、?壹同?句意為車輪的軸條壹起向車輪中心的圓木集中,比喻目、耳、心壹起使用。又,?萬箭並發,城中如雨?,意為壹萬支箭壹齊發射,城內如同下雨。又,?五人並行?,意為五個人壹同行走。又,?德才並佳,人主任之?,意為品德與才能都好,國君就任用他。
參考譯文
眼睛貴在明辨事物,耳朵貴在聽覺靈敏,心思貴在思維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觀察事物,就能沒什麽看不見;用天下人的耳朵探聽消息,就能沒有什麽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問題,就能沒有什麽事情不知道。情報來源豐富,像車輪的輻條壹樣向中間集中,(君主)就能明察壹切,而不受蒙蔽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貴:以?為貴; ②聰:聽力好;
③智:思維敏捷; ④塞:受蒙蔽。
2.翻譯: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譯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問題,就能無所不知。
3.與引文內容相關的成語是?
答:耳聰目明,其意思是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覺靈敏。
自知之明原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
註釋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
③知命:懂得命運。④窮:走投無路。
⑤無誌:沒有見識。⑥失:過失,過錯。
⑦反:反而。⑧豈:難道。
⑨迂: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治者和被統治的勞動百姓。《國語》上說:?君子務治,小人務力。?意為君子致力於統治,小人致力於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後,?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常憂愁。《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為君子懂得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參考譯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誌而進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定。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知:認識; ②豈:難道;
③道:遵循;④怪:異端。
2.翻譯: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
譯文: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誌而進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觀點是?
答:人應該有自知之明。
對牛彈琴原文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載於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註釋
①為:給。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③伏:趴著。④故:從前。
⑤耳:耳朵聽。⑥鳴:鳴叫聲,作名詞。
⑦掉:搖擺。⑧奮:豎直。
⑨蹀躞(di? xi?):小步走。
參考譯文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像剛才壹樣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罷了。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牛蠅的叫聲,(以及)孤獨的小牛犢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並聽著。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為:給; ②如故:像先前壹樣;
③鳴:叫聲; ④奮:豎起。
2.翻譯:
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譯文: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不悅它的耳。
3.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