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緘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是壹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形容說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自《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譯文:武王問五帝的警告,其原因可以講給我聽嗎?太公說,黃帝說我在百姓之上;搖晃害怕晚上不來朝見,所以說話謹慎。
2、膾炙人口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uài zhì rén kǒu,原意是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被眾人所稱贊。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載應不捷聲價日振》:“ 李濤 , 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譯文:李濤是長沙人的,作詩十分好,像水聲長在耳朵,山色不離門都膾炙人口。
3、口若懸河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ǒu ruò xuán hé,意思是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辯,說起話來沒完沒了。
出自《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韓道國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譯文:韓道國只是遇到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4、啞口無言,漢語成語,yǎ kǒu wú yán。像啞巴壹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壹時語塞或緊張。
出自《文明小史》第二回:“張師爺聽了這話,把他羞的了不得,連耳朵都緋緋紅了,登時啞口無言。”
5、口是心非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是kǒu shì xīn fēi,意思是指口所言說的與心中所思想的不壹致,日常生活中多用作貶義。
出自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
譯文:如果不是他的人,口所言說的與心中所思想的不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