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處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現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於未萌,試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壹役,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後也。”
2.可望而不可即:能望見,但達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還不能實現的事物
出 處: 唐·宋之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壹問津。”明·劉基《登臥龍山寫懷二十八韻》:“白雲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3.、(覆)巢之下無完卵:字面意思是鳥巢既傾覆,其卵當皆破。用來比喻壹人罹禍,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4.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幸福之中,並不感到幸福。也形容對優裕的生活不滿足
示例:老舍《四世同堂》九十三:“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麽好的孩子,還要罰!要是沒有他,妳又不知道該怎麽樣了。”
5.壹年之計在於春:計:計劃,打算。壹年的計劃要在春天考慮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開頭就要抓緊。要在壹年(或壹天)開始時多做並做好工作,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礎。
出 處:南朝·梁·蕭繹《纂要》:“壹年之計在於春,壹日之計在於晨。” 明無名氏《白兔記 牧牛》:“壹年之計在於春,壹生之計在於勤,壹日之計在於寅(淩晨3-5時)。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少若不勤,老無所歸。” 陳登科 《風雷》第壹部第三壹章:“俗話說,壹年之計在於春,早作安排迎春耕。” 郭澄清 《大刀記》第六章:“壹年之計在於春。變工組的農民們,壹嗅到春天的氣息,全來了精神。在任何情況下,他們總是不違農時的。”
6.(疾)風知勁草:只有經過猛烈大風的考驗,才能知道什麽樣的草是強勁的。原來比喻在危難時才顯出人的意誌堅強,經得住考驗。現在還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顯出誰是最堅強的革命者。
出處:《東觀漢記?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7.曾經滄海難為水 :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 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裏
曾經滄海難為水”語出《孟子 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