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元·楊暹《劉行首》第四折:“可笑愚癡,不辨個高低,暢叫揚疾。”
撮科打閧 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閧,同“哄”,喧鬧。
大發雷霆 霆:極響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發脾氣,大聲斥責。
出處:《三國誌·吳書·陸遜傳》:“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
大喊大叫 大聲叫嚷,形容大肆宣傳,大造輿論。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59章:“吳毓鱗首先大喊大叫,‘內閣不能統壹,我們不如及早下臺。’”
大聲疾呼 疾:快。大聲呼喊,引起人們註意。
出處:唐·韓愈《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行且不息,以蹈於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
大吆小喝 大聲喊叫、謾罵。
咄嗟叱咤 咄嗟、叱咤:發怒時大聲呵叱、吆喝。形容發怒時大聲喊叫的聲音。
出處:宋·蘇轍《三國論》:“昔者項籍有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咤奮其暴怒。”
沸反連天 形容人聲喧鬧,亂成壹片。同“沸反盈天”。
出處:《說嶽全傳》第六七回:“那黑虎帶來的兩員偏將,給散了眾軍羊酒,仍回到殿上,聽得裏面沸反連天,拔出腰刀搶進來。”
沸反盈天 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壹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壹片。
出處: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剛剛到門,聽見裏面哭的沸反盈天。”
沸沸揚揚 沸沸:水翻滾的樣子;揚揚:喧鬧、翻動的樣子。象沸騰的水壹樣喧鬧。形容人聲喧鬧。
出處:《山海經·西山經》:“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
鼓吹喧闐 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裏之地,只是後面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鼓樂喧天 鼓:彈奏。喧天:聲音大而嘈雜。彈奏著各種樂器,聲響大得直沖雲天。形容十分歡樂熱鬧。
出處:《五代史平話·漢史》:“笙歌聒地,鼓樂喧天。”
鬼哭狼嚎 形容大聲哭叫,聲音淒厲。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霧慘雲昏,白日為幽。”
鬼哭神嚎 號:哭。形容大聲哭叫,聲音淒厲。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霧慘雲昏,白日為幽。”
嚎天動地 大聲哭叫。形容極端悲痛。亦作“嚎天喊地”。
出處:《紅樓夢》第六八回:“鳳姐兒滾到尤氏懷裏,嚎天動地,大放悲聲。”
嚎天喊地 大聲哭叫。形容極端悲痛。
出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裏邊丈母嚎天喊地的哭。”
號啕大哭 號啕:也寫作“嚎啕”,大聲哭叫。形容放聲大哭。
出處:《周易·同人》:“同人先號啕而後笑。”
號天扣地 扣:同“叩”,敲擊,撞擊。向著天大聲哭叫,將自己的頭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呵壁問天 呵:大聲呵斥;問天:向天發問。形容文人不得誌而發牢騷。
出處:漢·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仿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吼三喝四 大聲吆喝。
吼天喊地 吼:大聲叫。大聲喊叫,形容極為煩躁痛苦。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3章:“她甚至對吼天喊地的玉亭抱著壹種嘲笑的態度。”
呼來喝去 呼、喝:大聲喊叫。呼之即來,喝之即去。形容隨意驅使。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二回:“這菩薩賣弄神通,把老孫這等呼來喝去,全不費力也!”
呼天叩地 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度悲傷。同“呼天搶地”。
出處:《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今張浩忽背前約,使妾呼天叩地,無所告投。”
呼天搶地 搶地:觸地。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肖雲仙呼天搶地,盡哀盡禮,治辦喪事,十分盡心。”
家翻宅亂 家中上下不得安寧。形容在家裏喧嘩吵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6回:“妳想那壹年,我說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寶玉沒急死了,鬧得家翻宅亂。”
家煩宅亂 家中上下不得安寧。形容在家裏喧嘩吵鬧。
出處: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母親,不要家煩宅亂,枉惹人恥笑,我則今日辭了母親,我往汴京尋我舅舅,自作個營運去。”
家反宅亂 形容在家裏喧嘩吵鬧。同“家煩宅亂”。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月娘道:‘他見妳家反宅亂要去,妳管他腿事?’”
擂鼓篩鑼 擂鼓:急擊鼓。篩鑼:敲鑼。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誇大。
出處:元·杜仁傑《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曲:“擡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氣喘如牛 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臉是喝了個漆紫,連樂帶忙,壹頭說著,只張著嘴,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手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
氣喘籲籲 形容呼吸急促,大聲喘氣。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六回:“壹眼看見喜媚烏雲散亂,氣喘籲籲。”
搶地呼天 搶地:觸地。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老板奶奶見媳婦已死,搶地呼天,哭個不了。”
雀喧鳩聚 形容紛亂吵鬧。
人歡馬叫 人在呼喊,馬在嘶鳴。形容壹片喧鬧聲。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只聽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了。”
篩鑼擂鼓 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誇大。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或有那遭網的,遇扣的,夾活兒拿去了,教他跳圈做戲,翻筋鬥,豎蜻蜓,當街上篩鑼擂鼓,無所不為的頑耍。”
神嚎鬼哭 形容大聲哭叫,聲音淒厲。同“神號鬼哭”。
神號鬼哭 號:哭。形容大聲哭叫,聲音淒厲。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霧慘雲昏,白日為幽。”
神號鬼泣 形容大聲哭叫,聲音淒厲。同“神號鬼哭”。
死聲啕氣 大聲嘶喊、哭叫。
死聲淘氣 大聲嘶喊、哭叫。同“死聲啕氣”。
天摧地塌 摧:毀壞,猶如天塌地陷。比喻重大事變。亦形容巨大聲響。
出處:元·關漢卿《拜月亭》楔子:“妳直待白骨中原如臥麻。雖是這戰伐,負著個天摧地塌,是必想著俺子母每早來家。”
烏煙瘴氣 烏煙:黑煙;瘴氣:熱帶山林中的壹種濕熱空氣,舊時認為是瘴癘的病原。比喻環境嘈雜、秩序混亂或社會黑暗。
出處:毛澤東《團結壹切抗日力量,反對反***頑固派》:“這樣,汪精衛派和國民黨的反***頑固派兩家裏應外合,把時局鬧得烏煙瘴氣了。”
熙熙壤壤 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壤,通“攘”。
出處:語出《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行號巷哭 行:路;號:大聲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裏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們極度悲哀。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茍在食土之毛,含氣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號巷哭。”
揚鈴打鼓 比喻大聲張揚。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沒事’,方是興旺之家。若得不了壹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的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
搖旗吶喊 原指古代作戰時搖著旗子,大聲喊殺助威。現比喻給別人助長聲勢。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妳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引吭悲歌 引:拉,伸。吭:喉嚨,嗓子。放開嗓子大聲歌唱。
出處:冰心《櫻花贊》:“墓地裏盡是些陰郁的低頭掃墓的人,間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引吭高歌 引:拉長;吭:嗓子,喉嚨。放開嗓子大聲歌唱。
出處:葉聖陶《醉後》:“她們引吭高歌的時候,曳聲很長,抑揚起落。”
語笑喧呼 大聲說笑。同“語笑喧嘩”。
出處:明·無名氏《陳倉路》第四折:“則要妳悄語低言,不要妳語笑喧呼。”
語笑喧嘩 大聲說笑。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嘩。”
語笑喧闐 喧闐:聲音大而雜,喧鬧。形容許多人擠來擠去地大聲說笑。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金殿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嘩。”
吱哩哇啦 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出處:盧躍剛《大國寡民》:“門關住,吵架呢;吱哩哇啦打娃呢。”
拽巷啰街 指大聲呼叫,驚動街坊。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我恰行出衙門,那妮子舞旋旋,摩拳擦掌,叫吖吖拽巷啰街。”
拽巷邏街 指大聲呼叫,驚動街坊。
出處: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動不動神頭鬼臉,投河奔井,拽巷邏街,張舌騙口。”
拽巷攞街 指大聲呼叫,驚動街坊。
出處: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全不想離鄉背井,動不動拽巷攞街。”
奮臂大呼:用力地揮舞手臂,情緒激昂地高聲呼喊。
高歌猛進:高聲歌唱,勇猛前進。形容在前進的道路上,充滿樂觀精神。
鼓噪而進:鼓:敲鼓;噪:高聲叫喊。敲鼓吶喊,大張聲勢地向前進。
亢音高唱: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闊步高談:闊步:邁大步。瀟灑地邁著大步,隨意地高聲交談。比喻言行不受束縛。
拋聲炫俏:炫:賣弄。指故意高聲,賣弄風騷。
拋聲炫俏:炫:炫耀,賣弄。指故意高聲賣弄風騷。
引亢高歌:引:拉伸;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引吭高唱:吭:嗓子,喉嚨。喉嚨高聲歌唱。
引吭高聲:引吭:放開嗓子。放開喉嚨,高聲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囀喉高歌”。
有理不在聲高:只要妳占住了理,就用不著高聲叫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