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壹種相習沿用的特殊固定詞組,意義上具有整體性,結構上具有凝固性。
從字數上看,成語大多是四個字的,但也有三個字的,如“莫須有”、“落水狗”,有五個字的,如“小巫見大巫”、“天下無難事”,有六個字的,如“既來之,則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個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個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個字,十個字的甚至十個字以上的。成語言簡意豐,使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簡潔,增強修辭效果。
要準確使用成語,必須正確理解把握成語的含義。 成語為什麽四字者為多?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
《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
前面已經說過,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少於四字或多於四字的比較少;尤其少與於四字的成語,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講漢語,就有"四字漢語"這種說法(見壹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編著的《中學校現代國語》),也有的稱為"四字熟語"(見壹九七八年版,今泉忠義等編的《中學校國語》)。
不過他們列入"四字漢語"和"四字熟語"中的例語,在我們看來,有的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達""執行猶豫""質疑應答"之類。
又如他們把"春夏秋冬""前後左右""東西南北"也都認為是"四字熟語",我們也未便茍同。"春夏秋冬"這是氣象學名詞,"前後左右"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上常用的方位名詞。
盡管這樣,成語之顯然有四字性是無可否認的。例如下列的成語,就它們的出處來看,都不是四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成語都是把非四字的話加以提煉、形成四字成語,試看以下成語與其出處的關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上篇) (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證,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醜》上篇) (4)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 。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5)黔驢技窮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題目是《三戒》,其中有壹個小題為《黔之驢》。
"黔驢技窮"就是從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中提煉出來的。 (6)敝帚千金(或說"敝帚自珍")"裏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
"(曹丕《典論·論文》) 從上文看來,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或者把比四字為多的話縮減為四字,如"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或者把兩句話合並為壹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壹個用字較多的故事,編寫為四字,成為壹個成語,如"刻(契)舟求劍""黔驢技窮"都是。 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
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嶽陽樓記》中的文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字,就成了成語。
補充: 成語不全部是四字句,但絕大多數是四字句,原因有以下幾個:壹是《詩經》的影響,詩經開四字詩歌之先河,對後世詩歌在句式節奏詞匯等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許多成語就出自於《詩經》;二是古代其他文學作品及論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結構就是四字句,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經常運用,就成了成語;三是四字句鏗鏘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們喜歡使用,重復使用,傳承不息就成了成語。 因為自古以來四字成語壹般都不標字數,五字以上往往標作“多字成語”。
所以四字成語占大多數, 常用的漢語成語有4000條左右,其中四字成語占96%,其余是兩個字到14個字的 壹般成語都是有出處有典故的,成語以格式為主,壹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現主要是地域性,有許多成語只在平遙當地使用! “四字格”是漢語成語的常見形式,也是漢語使用者最喜歡的形式之壹。呂叔湘先生曾這樣指出:四音節好像壹直都是漢語《百家姓》《李氏蒙求》《龍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臺樓閣常有四言的橫額,流傳最廣的成語也是四言為多。”
2. 成語為什麽四字者為多壹、四字格作為漢語成語的主要格式符合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以盡量簡練的語言傳遞盡可能豐富的信息,應該是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要而言之就是“言簡意賅”.漢語成語無論是直接摘引古代詩文,還是由古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等概括而成,或由古代詩文語句加工而成,其內容蘊涵都相當豐富而深刻.從語言交際的效益考慮,成語很需要壹個既能包含復雜完整的意思又簡潔凝練的最佳語言形式.大家知道,成語是壹種特殊的固定詞組,在意義上為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往往不能孤立地從字面上分割解釋,在運用中其功能相當於壹個詞,所以它實際上是壹個定型的語素組合.而漢語的語素絕大多數是單音節的,表現在書面上就是壹個個漢字,因此,字數的多少是謀求言簡意賅所必須考慮的壹個要素.我們不妨設想,漢語成語如果大多少於四個字或多於四個字,將是怎樣壹種情形.就以“狐假虎威”、“四面楚歌”、“鞭長莫及”為例,它們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如果僅用兩個字顯然表述不清楚.用三個字,寫成“狐假威”、“四面歌”、“鞭莫及”,簡則簡矣,意思卻很不明白.(少數成語實需三個字即可完整表義,人們出於審美考慮延伸為四字格,如“短兵接——短兵相接”、“不足奇——不足為奇”,則當別論)如果寫成“狐假虎之威”、“四面皆楚歌”、“雖鞭長不及馬腹”,信息容量無多大增加,卻顯得冗余累贅.可見,四字格是成語言簡意賅的最佳格式.那麽,四字格成語何以能言簡意賅呢,這應該從漢語自身的有關特點來考察.首先,構成四字成語的“字”絕大多數是單音節語素.它們集形、音、義於壹體,具有獨立的較完整的含義,可以自由或較自由地運用,參與構成各種詞語,信息容量較大.例如“實事求是”由四個語素構成,各個相對獨立的語素意義有機聯系起來,表達壹個豐富完整的含義.特別是象“黔驢技窮”、“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成語,由四個語素記述壹個生動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語在字面意義之外蘊含更豐富更深刻的寓意.這無疑是憑借了漢語單音節語素表義容量大這壹有利條件.其次,漢語是非形態語言,語言單位的構成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來組合.其中以語序為手段的直接組合,與四字格成語言簡意賅特點有密切關系.凡是進入成語的各個語素,只要在語義上能相互搭配,同時又符合邏輯事理和語言習慣,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語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語序來靈活組合,構成並列、主謂、偏正、述賓、述補等復雜多樣的語法關系,並以此表達豐富的意思.例如“心直口快”就是由主謂關系的“心直”、“口快”再構成並列關系;“能者為師”是由偏正關系的“能者”與述賓關系的“為師”再構成主謂關系,等等,都是各語素借助語序直接組合而成的.正因如此,四字格成語這個小小的天地之中,才有可能容納如此靈活多樣的語法結構,負載如此豐富的信息內容,成為言簡意賅的統壹體.二、四字格成語具有豐富的審美特征,為人們喜聞樂見首先,四字格成語體現了均衡之美.註重均衡之美是漢民族傳統審美心理的壹個顯著傾向,它體現於漢民族文化藝術的許多領域.如方塊漢字嚴整勻稱的間架結構,古代詩詞曲賦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現的駢偶詞句,古代建築嚴格均衡對稱的格局,書法、篆刻、繪畫對於緊湊、勻稱、平穩的講究等等,都說明我們的祖先十分註重均衡之美.這種審美傾向必然會投射到作為漢民族文化載體之壹的漢語上,其中包括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四字格成語在語音上是四個音節;在形體上是四個方方正正的漢字;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大多為二二組合,“龍飛鳳舞”、“百川歸海”、“拍案叫絕”等;在語法結構上則有大量的並列結構,如“理直氣壯”、“古今中外”、“千言萬語”等,都表現出強烈的對稱均衡之美.這就使四字格成語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均衡美的要求.其次,四字格成語具備變化之美.均衡不等於否定變化.人們既註重均衡美也追求變化美,在均衡基礎上求變化,在變化中取得均衡.例如,古代格律詩的平仄變化和詞的長短句;書法藝術中的行書、草書;建築藝術中的飛檐、曲廊、拱橋等,都均衡之中追求錯綜變化的實例.這種對變化美的追求,同樣深刻地影響到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四字格成語的錯綜變化表現在語音上,是成語內部各字聲調之間可以構成平仄變化,構成抑揚起伏,如“壹見如故”(平仄平仄)、“大書特書”(仄平仄平)、“光怪陸離”(平仄仄平)、“古今中外”(仄平平仄)等等;表現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除了駢立的二二組合,還可以構成壹三組合,如“危/在旦夕”、“木/已成舟”、“浩/如煙海”,三壹組合,如“壹衣帶/水”、“背道而/馳”、“不速之/客”等等;表現在語法結構上,除了並列關系,還有表義各有側重的主謂、偏正、述賓、述補多種關系.這就使四字格成語同時又滿足了人們對變化美的追求.由於四字格成語融均衡美與變化美於壹體,為人們喜聞樂見,加之它在表義上完全符合言間意賅的原則,所以就特別受到人們的青睞而廣泛運用.三,古代文史典籍的影響、歷代人們的加工、創造,使四字格成語蔚為大觀四字格成為成語的主要格式,其原因來自諸多方面,。
3. 為什麽成語多4字而三字,五字,七字的成語很少成語就是現成語,是人民群眾長期生活中習慣的固定詞組成短句。漢語語匯裏有大量的成語。它們都有壹定的來源,壹經形成和出現以後,就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運用。
1、成語的特點。成語主要有兩個特點,第壹個特點是源遠流長。
⑴源遠。指成語沿用的歷史性,例如:成語“有恃無恐”最早見於《左轉·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打草驚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寫的壹個故事中“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壹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風捉影”最早出現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書學壹》,“兩面三刀”最早出於《元曲灰闌記》,“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這些成語都有壹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歷史了。
⑵流長。指成語使用上的社會性。成語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的。像壹些來自古詩詞中的成語,它們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眾喜愛,廣為使用和傳誦,得以流傳。例如“春風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來風滿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第二個特點是定型不變。成語是壹種定型的固定詞組,絕大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更多字數構成的也有。如“壹溜煙”“更上壹層樓”“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己所勿欲,勿施於人”等,但這畢竟是少數。為什麽成語以四字居多呢?這和漢語的特點有關,漢民族講話,在音節上大都是成雙成對的。漢語講究四聲,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四個字的結構能適應這種聲調的各種變化。《詩經》這部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壹句,這種四字句,結構短小精悍,活潑明快,讀起來抑揚頓挫,在後來相當長的壹個歷史階段中,影響著詩人,作家,而詩人、作家的作品,又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語言。成語基本上源於古書和人民群眾的口語,因此成語以四字為多。
而且成語既要能表達深刻復雜的思想,又要極其概括精煉,過長過短都不行,四個字最為合適。
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它的結構和組成部分不能隨意更改或變動。有的成語裏有壹組近義詞或反義詞。例如,“三言兩語”中的“言”和“語”是意思相近的詞;“大同小異”中的“大”和“小”、“同”和“異”都是反義詞,這些都不能隨便更換。再如,“奇裝異服”中“奇”“異”同義,“裝”和“服”同義,有人將“奇裝異服”寫成“奇裝衣服”,表面看只是寫了個錯別字,其實反映了沒弄清成語的結構。例如,“兩虎相鬥”不能說成“三虎相鬥”,“南腔北調”不能說成“東腔西調”,“盲人瞎馬”不能說成“盲人瞎驢”。
四字結構的詞語很多,有人專門為它們起了個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來就是成語,有些原來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語。我們現在有很多成語就是這樣發展來的。
2、成語的來源
成語都是有來源的。壹是來自於群眾口語,壹是來自於書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紹出自群眾口語的成語。
4. 表示人很多的四字成語有什麽1、人來人往(rén lái rén wǎng)
成語解釋:人來來往往連續不斷。也形容忙於應酬。
成語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壹百十回:“這兩三天人來人往,我瞧著那些人都照應不到,想必妳沒有吩咐,還得妳替我們操點心兒才好。”
2、萬人空巷(wàn rén kōng xiàng)
成語解釋:本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奔向壹個地方;以致住宅空蕩蕩的。現多指很多的人聚在壹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轟動壹時的盛況。
成語出處:宋 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
3、人山人海(rén shān rén hǎi)
成語解釋:人多得像大山大海壹樣;形容聚集在壹起的人特別多。
成語出處:《西胡老人繁勝錄》:“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4、紛至沓來(fēn zhì tà lái)
成語解釋:紛:多;雜亂;沓:重復;多。形容接連不斷地到來。
成語出處:宋 樓鑰《序》:“禪位之詔,登極之赦,尊號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紛至沓來,從容應之,動合體制。”
5、觥籌交錯(gōng chóu jiāo cuò)
成語解釋:酒杯和酒籌錯雜放置。形容眾人壹起宴飲時的熱鬧景象。
成語出處: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6、絡繹不絕(luò yì bù jué)
成語解釋:絡繹:前後相連;連續不斷。不絕:也是不斷之意。形容行人、車馬、船只等來往頻繁;連續不斷。也作“絡繹不斷”。
成語出處: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南匈奴傳》:“竄逃去塞者,絡繹不絕。”
7、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成語解釋:川:河流;流:流動;息:停止。①比喻時光的流逝和大自然的運行永無休止。②亦形容行人、車馬、船只等往來不絕。
成語出處:南朝 梁 周興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8、高朋滿座(gāo péng mǎn zuò)
成語解釋:高:高貴。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席位。形容賓客很多。
成語出處:唐 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
9、項背相望(xiàng bèi xiāng wàng)
成語解釋:項:頸項。原指前後相顧。後多形容行人擁擠,接連不斷。
成語出處: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左雄傳》:“監司項背相望,與同疾疢。”
10、車水馬龍(chē shuǐ mǎ lóng)
成語解釋:車絡繹不絕;有如流水;馬首尾相接;好像遊龍。形容沿途車馬很多;成群結隊;繁華熱鬧的場面。也作“馬龍車水”。
成語出處: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皇後紀上 明德馬皇後》:“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
5. 四字成語 多字成語等成語 還有名言警句左顧右盼、東張西望、望眼欲穿、極目遠望、望洋興嘆、刮目相看、另眼相看、走馬觀花、瞠目而視、高步闊視、虎視眈眈、目不斜視、目不忍視、察顏觀色、冷眼旁觀、束手旁觀、坐井觀天
興高采烈、喜出望外、喜形於色、喜上眉梢、喜不自勝、喜不自禁、喜眉笑眼、喜氣洋洋、喜笑顏開、笑逐顏開、心曠神怡、心滿意足、心情舒暢、心醉神迷、心花怒放、樂樂陶陶、其樂融融、樂以忘憂、樂不可支、欣喜若狂
愁眉苦臉,喜笑顏開 興高采烈 沒精打采 忍俊不禁 啞然失笑 幸災樂禍 和顏悅色 勃然大怒 神采飛揚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飛色舞 眉開眼笑 怒不可遏 怒氣沖天 怒火中燒 怒發沖冠 怒形於色 破涕為笑 熱淚盈眶 笑逐顏開 唉聲嘆氣 哭天抹淚 哭笑不得 笑容可掬 疾言厲色
眉清目秀 容光煥發 美如冠玉 出水芙蓉
冰肌玉骨 冰清玉潔 明眸皓齒 靡顏膩理
閉月羞花 沈魚落雁 道貌岸然 秀色可餐
國色天香 粉白黛黑 傅粉施朱 婀娜多姿
衣冠楚楚 亭亭玉立 霧鬢風鬟 鶴發童顏
鶴發雞皮 短小精悍 面黃肌瘦 面如土色
面紅耳赤 面有菜色 蓬頭垢面 蓬頭歷齒
鳩形鵠面 銅筋鐵骨 腸肥腦滿 瘦骨如柴
大腹便便 儀表堂堂 玉樹臨風 鶴發童顏
閉月羞花 冰肌玉骨 才子佳人 沈魚落雁 城北徐公 齒白唇紅 愁眉啼妝 出水芙蓉 綽約多姿 淡妝濃抹 二八佳人 傅粉何郎 姑射神人 國色天香 國色天姿 花容月貌 環肥燕瘦 嬌小玲瓏 絕代佳人 梨花帶雨 林下風氣 眉目如畫 眉清目秀 美如冠玉 靡顏膩理 明眸皓齒 千嬌百媚 傾城傾國 螓首蛾眉 如花似玉 雙瞳剪水 亭亭玉立 我見猶憐 仙姿佚貌 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 夭桃秾李 壹表非凡 壹表人才 壹笑千金 儀態萬方 月裏嫦娥 稚齒婑媠 擲果潘安 朱唇皓齒
腸肥腦滿 醜態百出 怪模怪樣 尖嘴猴腮 面目可憎 蓬頭歷齒 漆身吞炭 其貌不揚 窮形盡相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頭童齒豁 獐頭鼠目 鴟目虎吻 蜂目豺聲 兇相畢露 張牙舞爪
描寫心理的成語
忐忑不安,心驚肉跳,心神不定,心慌意亂,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心煩意亂,心粗膽大,心亂如麻,心如刀割 橫眉冷對 憨態可掬 面紅耳赤 喜上眉梢 落落大方 鬥誌昂揚 意氣風發 威風凜凜 容光煥發 神采奕奕 悠然自得 眉飛色舞 喜笑顏開 欣喜若狂 呆若木雞 喜出望外 垂頭喪氣 勃然大怒 開懷大笑 哄堂大笑 捧腹大笑 前仰後合 大發雷霆 火冒三丈 怒火中燒 怒氣沖天 心如刀絞 淚如雨下 膽戰心驚 魂飛魄散 驚心動魄 迫不及待 心急如焚 燃眉之急 垂頭喪氣 氣宇軒昂 欣喜若狂 左顧右盼 神采奕奕 精神抖擻 容光煥發 神采飛揚 滿面紅光 精神煥發 橫眉冷對
重巒疊嶂、崇山峻嶺、懸崖峭壁、連綿起伏、峰巒雄偉、危峰兀立
滔滔不絕、壹瀉千裏、波瀾壯闊、驚濤駭浪、濁浪排空、波峰浪谷
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綠水、山水相依、山水壹色
百花齊放 百花爭艷 遍地開花 筆下生花 閉月羞花 風花雪月 花容月貌 月夕花朝白草黃雲 撥草尋蛇 撥草瞻風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
壹視同仁 壹清二白 大義滅親 大公無私
義無反顧 正氣凜然 正直無私 執法如山
剛正不阿 冰清玉潔 克己奉公 嚴於律己
兩袖清風 忍辱負重 奉公守法 表裏如壹
斬釘截鐵 忠心耿耿 忠貞不渝 貧賤不移
6. 什麽而什麽什麽四字成語群而不黨
群:合群。與眾合群,不結私黨。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壹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麽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要真正明白某壹事物的奧妙,在於各人的領會。
生而知之
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這是唯心主義者的觀點。
食而不化
吃了沒有消化。比喻對所學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沒有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
視而不見
指不註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壹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
述而不作
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死而後已
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壹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死而無悔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度堅決。
秘而不宣
宣:公開說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苗而不秀
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磨了以後不變薄,染了以後不變黑。比喻意誌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涅而不緇
涅:礦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緇: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貧而樂道
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強而後可
強:硬要,迫使。經強求後才答應。
鍥而不舍
鍥:鏤刻;舍:停止。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輕而易舉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
窮而後工
舊時認為文人越是窮困不得誌,詩文就寫得越好。
取而代之
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壹事物代替另壹事物。
7. 成語大全 四字成語什麽者始作俑者、
逝者如斯、
之乎者也、
肉食者鄙、
能者多勞、
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來者不拒、
勇者不懼、
來者不善、
綠衣使者、
犖犖大者、
來者可追、
能者為師、
兵多者敗、
觀者如堵、
渴者易飲、
善騎者墮、
藹然仁者、
觀者如雲、
騎者善墮、
觀者雲集、
朱衣使者、
聾者之歌、
善遊者溺、
會者不忙
8. 形容人多的詞語有哪些是四字成語人山人海
rén shān rén hǎi
註釋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壹回:“每日有那壹般打散,或是戲舞,或是吹彈,或是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
舉例
節日的公園~,熱鬧極了。
近義詞
川流不息、人頭攢動
反義詞
荒無人煙、人跡罕至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補語、定語、賓語;用於公***場所
英文翻譯
huge crowds of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