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中的文言文現象

成語中的文言文現象

1 、名詞作狀語

“狼奔豕突”中“狼”意為像狼壹樣,“豕”意為像豬壹樣,都用來修飾“奔”和“突”,分別做他們的狀語。“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樣奔跑,像豬那樣亂闖,比喻成群的壞人亂竄亂闖。

“江河日下”中的“日”則作“壹天壹天地、每日”解。

類似這樣名詞作狀語的成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蜂擁而至”、“川流不息”、“蠶食鯨吞”、“南征北戰”、“成敗論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 、名詞作動詞

“春華秋實”中的“華”和“實”分別作“開花”和“結果實”解。

“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也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是說: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處:《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類似這樣名詞作動詞的成語還有:“衣錦還鄉”、“百年樹人”、“壹目十行”、“報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 、使動用法

“完璧歸趙”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譯為“使死人復活,使白骨長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積羽沈舟”說的是: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沈。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出處:《戰國策·魏策壹》:“臣聞積羽沈舟,群輕折軸。”)

類似這樣使動用法的成語還有:“禍國殃民”、“沈魚落雁”、“來之不易”、“敬而遠之”、“既來之,則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寧人”、“去偽存真”、“大快人心”、“賞心悅目”、“豐衣足食”、“富國強兵”、“精兵簡政”等。

4 、意動用法

“不恥下問”講的是“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為草菅”,“厚今薄古”譯為“以今為厚、以古為薄”。

類似這樣意動用法的成語還有:“魚肉百姓”、“不遠萬裏”、“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 、通假現象

通假現象是文言文中壹種常見的詞法現象,在成語中也有表現:

“春華秋實”中的“華”同時也是通假字,同“花”。

“壹暴十寒”中的“暴”同“曝”,曬的意思,原意是說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壹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壹時勤奮,意思懶散,沒有恒心。(出處《孟子·告子》: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壹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厲兵秣馬”中“厲”同“礪”,磨刀的意思。磨好兵器、餵好馬,形容準備戰鬥。(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再接再厲”中“厲”同“礪”,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壹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壹把勁。(出處:唐·韓愈《鬥雞聯句》:“壹噴壹醒然,再接再厲乃。”)

如果我們能留心壹些這樣的成語,從詞義本身出發,就能避免誤用和錯用成語字詞現象的發生。

6 、成語和古漢語壹樣,都使用助詞。

例如:惟妙惟肖、下車伊始

古漢語有互文的修辭方法。這是指在意思相對或相關的文句裏,前後兩句詞語互相呼應,互相交錯,意義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文句更加整齊和諧、更加精練的壹種修辭方法。同樣,成語中也有這種修辭,“舜日堯年”指“舜、堯時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事;“口誅筆伐”是口和筆壹起責罰、聲討。我們這裏就不再贅述。

成語是壹種歷經千年而不退色的語言藝術,我們若能運斤成風地靈活運用這門藝術,那麽將會使我們在學習成語和文言文的道路上如虎添翼、更進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