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如下:
1、臥薪嘗膽:這個成語來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故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淪為吳王的奴隸。為了報仇雪恨,勾踐每天睡在柴火上,並在每天吃飯前嘗壹嘗苦膽,提醒自己不忘恥辱。
後來,勾踐經過長期的準備和努力,終於率領越國軍隊打敗了吳國,實現了復仇。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永不忘記自己的苦難和恥辱。
2、退避三舍:這個成語來源於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故事。重耳曾經被迫流亡在外,後來回國成為晉國國君。
為了報答以前在流亡期間受到的恩情,也為了避開與楚國的沖突,重耳在楚軍來犯時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三十裏)。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3、孟母三遷:這個成語來源於春秋時期魯國孟母的故事。孟母為了讓孟子有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先後三次搬家,避開不良的影響。最後,孟子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成為了壹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這個成語現在用來形容為子求學而多次遷居,以及良師益友對人的成長的重要影響。
外國的成語故事:
1、殺雞取卵:這個成語來源於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壹則故事。故事中,有壹個人發現壹只雞每天都會下壹顆金蛋,於是他為了貪圖眼前的好處,把雞殺了,取出腹中的蛋。
但結果發現,這只雞和其他普通的雞並沒有什麽不同。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成語殺雞取卵,用來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斷絕了長遠的利益。
2、掩耳盜鈴:這個成語來源於古希臘寓言中的壹則故事。故事中,有壹個人去盜竊壹口大鐘,但鐘太大,無法從大門搬出去,於是他便把鐘敲碎,然後再搬走。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成語掩耳盜鈴,比喻自欺欺人,以為自己的行為可以欺騙別人,但實際上只是欺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