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壹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巨鹿壹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這就是歷史典故“破釜沈舟”的由來.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戰鬥到底的決心。
破釜沈舟
:pò fǔ chén zhōu
也作:破釜沈船
褒貶色彩
褒義
語法結構
並列
釋義
基本
釜:古代壹種用陶土燒制的鍋;舟:船。把飯鍋砸破,把渡船鑿沈。形容下定決心,不留退路,壹拼到底。
例句
為了實現自己考大學的目標,他決定破釜沈舟,去做最後壹搏。
我們已下了破釜沈舟的決心,不完成任務,絕不停止。
做這筆買賣他已經破釜沈舟,把所有可動用的資金都投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