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雞的成語故事

關於雞的成語故事

關於雞的成語故事如下:

1、“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胸情開闊,不怎麽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誌。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後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壹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裏經常同蓋壹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

壹次半夜裏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裏舞起劍來。他們曾經相約:天下大亂,豪傑***想,他們就壹道到中原去避難。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

渡江以後,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聞雞超舞”,後來形容有誌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2、雞犬升天:通常是說“壹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晉代葛洪《神仙傳》中記述的壹則故事。

漢代淮南王劉安愛好尋求仙方神術,有個名叫八公的仙翁,傳授給他煉制仙丹的辦法。劉安煉成吃下以後,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臨去時,將剩余的仙藥放在庭院中,雞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雞在天上鳴,狗在雲中叫。“壹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喻壹個人做了宙官,和他有關系的人都跟著得勢;而那些依附權勢而長官發財的人,也被譏為“淮南雞犬”。

3、鶴立雞群: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這說的是晉代嵇紹的事。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壹嵇康的兒子,他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皇族爭權奪利。互相攻殺,史稱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

有壹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並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於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

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禦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後惠帝的侍從要洗去禦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紹在世時,有壹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後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壹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壹群人裏顯行很突出。

4、雞口牛後:雞的嘴巴,牛的肛門。願意當前者,還是後者?有壹句成語就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簡稱”雞口牛後”。這是戰國時代蘇秦的話。

戰國後期,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圍繞著與秦國的關系和態度,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連橫就是以秦國為核心,聯合各國為壹體,這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合縱就是秦以外的各國結成聯盟,***同對抗秦國。前者以張儀為代表,後者以蘇秦為代表。張儀勸韓王倒向秦國,蘇秦則勸韓王切不可上秦國的當。

蘇秦對韓王說“韓國領土廣大,地勢險要,又有勇敢善戰的軍*,為什麽要向秦國低頭呢?韓國如果表示屈服,秦國壹定首先要求割地給它。今年給這壹塊,明年它又會有背後的要求,韓國的'領土有限而秦國的貪欲無限,您怎麽也滿足不了它。

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您要跟著秦國合作,那就是做牛後了,我真替大王您難為情啊!”韓王聽了這壹番話,又氣又急,大叫道“先生說的對,我死也不能向秦國屈服!”蘇秦是勸韓國寧可作壹自由獨立的小國,而不要當秦國的附庸。雞口雖小卻是進食的地方,牛後雖大,卻是出糞的地方。

也有人認為“雞口牛後”應為“雞屍牛從”,雞屍比喻獨立作主,牛從比喻臣服於人。但“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已廣為流傳,並被人們以常使用。它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5、雞鳴狗盜:這也是戰國時期的故事。那時的貴族都供養門客。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普為齊國相,名聲很大,他家的門客當然很多,號稱“食客三千”。

三千門客之中,有不少人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和才學,為主人服務效勞。有壹次,秦國國王昭王請孟嘗君訪問秦都鹹陽。孟嘗君到達秦國後,秦國的國相很嫉妒他,勸秦王把他殺掉,以免他在秦國了解情況回去後,對秦國不利。孟嘗君得到這個消息後很著急,趕緊托人去向秦王的寵妃燕姬求救。

燕姬提出條件,要孟嘗君送她壹件非常貴重的白狐裘。但孟嘗君只有壹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給秦王了。這時門客中有壹個善於偷東西的人,象狗壹樣機靈。他在黑夜中潛入秦宮,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孟嘗君立刻把它獻給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應放走孟嘗君,讓他們回國。孟嘗君料知秦王事後會後悔,決定立即逃走。

逃到函谷關時,正是半夜。關上規定,每天雞鳴以後才能打開關門讓商旅通過。這時門客中又有壹個善於模仿雞叫的人,模仿起雞叫來,如同真雞叫壹樣,引起附近村中的雞都叫了。守關的人聽到雞叫,便打開關門,讓孟嘗君壹行人過關,從而逃出了秦國。等到秦王反悔派兵追來時,他們早已離境很遠了。

這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雖然救了主人,但其他的門客仍然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既無高深的學問,也無堂皇的風度,只不過略施小技而已。

但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如果沒有這兩個略施小技的門客,孟嘗君恐怕要在異鄉做鬼了;而那些自恃學問高深、風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時刻卻壹籌莫展,無計可施。相比之下,那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倒是不乏應急解危的能力。後來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6、殺雞焉用牛刀:原話是“割雞焉用牛刀”。從字面上就不難理解,殺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雞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殺牛的刀來宰雞豈不是小題大做嗎?

這個典故出自懦家的經典之壹《論語》。孔子到了魯國的壹個小邑武城,他的學生子遊,名叫言偃,當時在武城做官,孔子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著說“殺雞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呢?”意思是說,治理這樣壹個小地方,哪裏用得著施行禮樂教育。

但想不到子遊卻回答說“從前我聽到老師您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好使喚了’”孔子聽了便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

《論語》中這句話已成為非常大眾化的成語了,引申為辦小事不必浪費大才。而殺雞用牛刀,就是小題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7、山雞舞鏡: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

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回》:“丹桂巖山雞舞鏡,碧梧嶺孔雀開屏。”三國時,曹植有壹子名曹沖,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壹日,南方遣人送來壹珍禽名“山雞”。

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沖思得壹法,命人取來大鏡,置於山雞之前。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仿佛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