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凜然的意思是臨難不茍的節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為了正義而堅強不屈。大義:正義、正氣;凜然:嚴肅使人敬畏的樣子。
成語出處:清顧炎武《日知錄孫氏西齋錄》:“至於起王氏已廢之魂,上配天皇;條高後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義凜然。”
成語繁體:大義凜然。
成語簡拼:dylr。
成語註音:ㄉㄚˋㄧˋㄌㄧㄣˇㄖ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狀語;含褒義,形容勇士與英雄。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成語正音:凜,不能讀作“bǐnɡ”。
成語辨析:大義凜然和“正義凜然”、“正氣凜然”;都可形容為了正義事業堅強不屈;令人敬畏的樣子。往往可通用。
近義詞:臨危不懼
發音:lín wēi bù jù。
釋義:遇到危難的時候,壹點也不怕。
出處:《鄧析子·無厚》:“死生自命,貧富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魏國派大將鄧艾、鐘會、諸葛緒聯合滅蜀,蜀後主劉禪投降,大將姜維被迫投降,但他壹心想恢復蜀國,鼓動鐘會殺掉鄧艾,然後準備出兵長安殺司馬昭叛亂。部將夏侯和、羊琇、朱撫三人臨危不顧,堅決反對鐘會進行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