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解釋和意思是指國家內部的動亂和來自國外的侵略。
內憂外患,漢語成語,拼音為nèi yōu wài huàn,指國內的變亂和外來的禍患;也指內部的糾紛和外部的壓力。出自《國語·晉語六》《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成語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國內不安定和外敵侵略。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亂,大權被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控制,魯定公成為壹個傀儡,他聽說孔子開壇講學,主張“君君臣臣”以及“仁政”,召見孔子,與孔子分析魯國的內憂外患。孔子建議他外聯齊國,內部重振君威,制定了壹系列措施。
近義詞內外交困,漢語成語,拼音是nèi wài jiāo kùn,意思是裏裏外外都處於困難的境地,出自《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休再羅索!朕因流賊猖獗,東事日急,內外交困,不得不百計籌餉。
國步艱難,漢語成語,拼音是guó bù jiān nán,意思是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出自《詩經·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內憂外患反義詞:
國泰民安(guó tài mín ān)是壹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國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出處宋·吳自牧《夢粱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漢書·刑法誌》: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長治久安,漢語成語,拼音是cháng zhì jiǔ ān,形容國家長期安定、鞏固。出自《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示例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