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字不常見成語故事

四字不常見成語故事

1. 求不常見的成語故事

匹夫之勇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誌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壹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壹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壹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壹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妳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妳們步調壹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誌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成語出處: 《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屢進屢退也。”

成語釋義: 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範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嶽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陜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範老子(指範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裏對範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範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劃粥割齏

範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陜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後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範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只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誌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幹塊,鹹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壹天的飯食。

壹天,範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外食非常的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範仲淹改善壹下夥食。範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肴,範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範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肴都變質發黴了,範仲淹連壹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範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妳也太清高了,壹點吃的東西妳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大傷心了!”

範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妳的好意我心領了,妳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範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壹次,有人問起範仲淹的誌向,範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升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範仲淹當了參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誌向,成為壹代名人。

2. 不常見的四字成語五十個

行屍走肉、金蟬脫殼、百裏挑壹、金玉滿堂、背水壹戰、霸王別姬、天上人間、不吐不快、海闊天空、情非得已、滿腹經綸、兵臨城下、春暖花開、插翅難逃、黃道吉日、天下無雙、偷天換日、兩小無猜、臥虎藏龍、珠光寶氣、簪纓世族、 *** 、繪聲繪影、國色天香、相親相愛、八仙過海、金玉良緣、掌上明珠、皆大歡喜、逍遙法外生財有道、極樂世界、情不自禁、愚公移山、魑魅魍魎、龍生九子、精衛填海、海市蜃樓、高山流水、臥薪嘗膽、壯誌淩雲、金枝玉葉、四海壹家、穿針引線、無憂無慮、無地自容、三位壹體、落葉歸根、相見恨晚、驚天動地、滔滔不絕、相濡以沫、長生不死、原來如此、女媧補天、三皇五帝、萬箭穿心、水木清華、窈窕淑女、破釜沈舟天涯海角、牛郎織女、傾國傾城、飄飄欲仙、福星高照、妄自菲薄、永無止境、學富五車、飲食男女、英雄豪傑、國士無雙、塞翁失馬、萬家燈火、石破天驚、精忠報國、養生之道、覆雨翻雲、六道輪回、鷹擊長空、日日夜夜、厚德載物、亡羊補牢、萬裏長城、黃金時代、出生入死、壹路順風、隨遇而安、千軍萬馬、鄭人買履、棋葉公好龍、後會無期、守株待兔、鳳凰於飛、壹生壹世、花好月圓、世外桃源、韜光養晦、畫蛇添足、青梅竹馬、風花雪月、濫竽充數、沒完沒了、總而言之、欣欣向榮、時光荏苒、差強人意、好好先生、無懈可擊、隨波逐流、袖手旁觀、群雄逐鹿、血戰到底、唯我獨尊、買櫝還珠、龍馬精神、壹見鐘情、喜聞樂見、負荊請罪、三人成虎棋逢對手這些夠了嗎?。

3. 常用四字成語大全不常見的

處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釋義] 處:處理;對待;之:代詞。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沈著鎮定。也指對事情無動於衷。也作“泰然處之”。

[語出]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朱熹註:“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正音] 處;不能讀作“chù”。

[辨形] 泰;不能寫作“秦”、“太”。

[近義] 泰然自若 從容不迫 無動於衷

[反義] 驚惶失措 驚慌失措 六神無主

[用法] 含褒義。用來形容在困難或緊急情況下沈著鎮靜;無動於衷。壹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泰然自若”;都可形容在困難和危難的情況下沈著鎮定;不慌不忙。但~的“之”壹般指代事或情況;“泰然自若”沒有此意。

[例句] 即使到了最危急的時候;他也~沒有顯露出任何驚慌之色。

[英譯] be cool in the face of danger

4. 壹些不常見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

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壹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

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

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壹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妳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壹笑,說:“不是的。

如果沒有收成,怎麽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麽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5. 不常見的成語故事100篇150字

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

6. 求壹些成語故事,不要常見的,大概300—400字,最後還要有對這個

1.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

(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說:“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牌,會怎麽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解釋: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不同。 造句:這個問題的答案前後不同,而且自相矛盾. 2.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

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麽轟轟烈烈,卻能把壹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壹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壹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麽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壹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

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壹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壹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禦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

有壹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壹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妳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解釋: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造句:妳等著看好了,我們會後來居上的。 3.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解釋: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 造句: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4.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造句:運氣不是偶然的,不聞雞起舞,難見財神微笑。 5.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