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裏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壹只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壹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墻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壹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墻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壹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居功自傲,蠻不講理,相國晏嬰擔心他們會鬧事而影響國家安危,建議齊景公賜兩個桃子讓他們三人論功而食,結果他們有勇無謀,因爭吃桃子紛紛自殺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詳細:
春秋列國時,齊景公朝有三個勇士,壹個叫田開疆,壹個叫公孫接,壹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武異常,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但他們卻恃功自傲。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宗族,相國晏嬰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而危害國家,屢諫景公除掉“三傑”,然而景公愛惜勇士,沒有表態。
適逢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子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壹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心腹之患。
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說:“園中桃子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壹會兒的功夫,晏嬰帶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壹見,只見盤子裏放著的6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齊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只摘了這6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和齊景公壹人壹個桃子。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壹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裏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子應該他吃。”齊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道:“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壹杯,食桃壹個吧!”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齊景公同意,於是傳令下去。話音剛落,公孫接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壹次我隨國君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壹頭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壹杯,桃壹個。”公孫接飲酒食桃,站在壹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壹只老虎有什麽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壹只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壹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湧的河中,舍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湧,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壹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壹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舍生入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5000余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桃子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麽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麽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接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麽臉面活在世上?”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沈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人已死,我如何茍活,於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壹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了壹聲,沈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麽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舉壹反三
有壹天,"至聖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壹個墻角,妳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妳們了。
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壹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壹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壹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壹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壹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壹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壹天,孟子看到壹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擡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壹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壹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壹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壹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妳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壹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妳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壹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楞住了。這壹次,孟軻心裏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 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壹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壹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壹說,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 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壹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 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 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壹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 (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 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 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 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 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 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 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 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 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 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 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 心求才的意思。
三生有幸
唐朝有壹個和尚,號國澤,對佛學有高深的造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壹天, 二人壹同去旅行,路過壹處地方,看見壹個婦人在河邊汲水,那位婦人的肚子很大,已經懷 孕了。圓澤指著婦人對李源善說:“這個婦人懷孕已經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兒 子,可是我壹直避著,現在看見她,沒有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後,這位婦人已經生產,到那 個時候請妳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妳笑壹笑,就是我了。就拿這壹笑作為憑證吧!再等 到第十三年那壹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妳,那時我們再相會罷。”他們分別 後,就在這壹天夜裹圓潭果然死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壹個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 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裏去探看,嬰兒果然對地笑了壹笑。等到第十三年後的中秋月夜, 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
剛到寺門口,就看到壹個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 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現在壹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別的緣份。或朋友閑在壹種偶然的機會裏或特殊的環境中相 識,成為知己,又能夠幫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壹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妳若有壹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壹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壹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壹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