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 成語典故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壹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經過壹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 軍事 生涯最輝煌的壹頁。
官渡之戰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沈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淒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並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 天下 。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 政治 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處於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壹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醜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壹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眭固殺楊醜,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壹月張繡投降曹操。劉表坐觀成敗,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官渡之戰戰役評論
勝敗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壹的壹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壹,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壹戰之後,曹操終於壹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壹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壹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壹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歷代評價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壹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壹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壹。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壹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則官渡大敗;乘勝席卷,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曰:?克紹官渡,由白馬。僵屍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醿傍,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 神武 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幹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壹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
宋朝理學家範浚認為官渡之戰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於瓊等將兵萬余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壹,擊破之。?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淳於瓊等既破,張郃復降,據《三國誌》說:袁紹的兵就此大饋,這大約因袁紹的兵駐紮日久,銳氣已挫,軍心又不甚安寧,遂至壹敗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於瓊,固然有膽氣,也只是孤註壹擲之舉,其能耐,倒還是在歷久堅守、能挫袁軍的銳氣上見得。軍事的成敗,固然決於最後五分鐘,也要能夠支持到最後5分鐘,才有決勝的資格哩。?
猜妳喜歡:
1. 火燒赤壁的典故
2.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3. 割席分坐成語故事
4. 火燒赤壁典故
5. 老驥伏櫪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