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漢中的成語典故--張良圮橋進履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東遊到博浪沙,姬公子為報國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倉海君椎秦失敗以後,改名張良隱居於江蘇下坯。
壹日,張良來到沂水河圯橋散布,見橋墩上坐著壹位老翁,須眉皆白,身著褐色麻布短衣,手拄壹根赤黑色的手杖,腳穿壹雙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滿了油膩汙垢。
這老翁見張良走過來,有意將腳上的鞋子(古時稱“履”)墜落橋下,對張良喊道:“孺子,把鞋給我揀上來!”張良是飽讀詩書的貴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對小孩子或對婦女卑賤奴隸蔑視的稱呼,而且還是叫去給拾雙臭鞋,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氣。但又看老人這麽壹大把年紀,壹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強忍著怒氣,下橋去把鞋揀了上來。不料老翁又叫張良把鞋給他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揀上來了,穿壹下倒也沒什麽,就擦幹凈鞋上的泥,壹條腿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翁把鞋穿在腳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壹聲謝,拄起手杖就走了。張良驚奇這老翁好生無禮,看著他走了很遠。老翁回頭壹望,見張良還在目送他,忽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五天以後天明來此橋相會。”說罷又走了。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來到這橋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與老人家約會怎敢遲到?”叮嚀張良,要他再過五日來此相會,說罷就走了。第二個五天雞叫的時候,張良就來到橋上。誰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張良再過五天來此橋相會。
到了第三個五天的前夜,張良沒有睡覺,他想再不能因為遲到受老翁的批評,因此不到半夜就來橋上等候,終於比老翁早到了。老翁來後,見張良早已坐在橋上,就對張良說:“應當這樣,”並稱贊他“孺子可教矣。”然後取出壹編竹簡送給張良,叮囑道:“讀此書,將來可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可以興天下。十三年後,到濟北谷城山下見我,看到黃石壹塊,那就是妳的老師。”老翁說完後,就不見了。
張良得到這編竹簡後,天亮翻開壹看,原來是壹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傳說是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消滅商紂時所著的兵書,這編兵書在秦始皇並吞六國時,有人將此書帶至深山隱藏起來。
張良得此書以後,在下坯苦讀十年,後來輔佐劉邦來秦亡楚,成就漢室帝業。
孺子可教張良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壹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壹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壹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餵!小夥子!妳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壹句行壞幕耙裁凰擔?磣吡恕?
張良楞楞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壹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說:“妳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妳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壹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壹步壹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妳這樣才對!”老人說著,拿出壹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妳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