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若字在古文裏的解釋如下:
1.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無人。置~罔聞。門庭~市。
3. 妳,汝:~輩。
4. 約計:~幹(gān )。~許。
5. 此,如此:“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6. 順從:“曾孫是~。”
7. 指“海若”(古代神話中的海神)。
8. 指“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9. 指“杜若”(古書上說的壹種香草)。
10. 文言句首助詞,常與“夫”合用。
11. 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表示事物的狀態。
讀音:ruò,部首:艹,四角碼:44604,倉頡:tkr
86五筆:adkf ,98五筆:adkf,鄭碼:EGJ
擴展資料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若非[ruò fēi]
連詞。要不是:~親眼所見,誰敢相信?
2.倘若[tǎng ruò]
表示假設:妳~不信,就親自去看看吧。
3.若是[ruò shì]
如果;如果是:他~不來,咱們就找他去。
4.宛若[wǎn ruò]
宛如;仿佛:那棵榕樹枝葉繁茂,~巨大的綠傘。
5.假若[jiǎ ruò]
如果:~遇見這種事,妳該怎麽辦?
2. 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及意義,需要例句◎ 若 ruò〈動〉(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壹個女人跪著,上面中間象頭發,兩邊兩只手在梳發,表示“順從”。本義:順從)(2) 同本義 [be obedient to]若,順也。
——《爾雅·釋名》萬民是若。——《詩·魯頌·闕宮》天子是若。
——《詩·大雅·烝民》有孚禺若。——《易·觀》欽若昊天。
——《書·堯典》不逢不若。——《左傳·宣公三年》(3) 又如:若時(順應天時);若淑(溫順而善良)(4) 如同;像 [like; as if]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
——《墨子·尚賢中》肌膚若 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遊》關山度若飛。
——《樂府詩集·木蘭詩》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5) 又如:視若分敵;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壹轍(若出壹軌。
像從壹個車轍裏出來的。比喻言論、行動、遭遇等完全壹樣);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擊石”。
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敗);若涉淵水(若涉淵冰。比喻處境艱險)(6) 擇菜 [trim vegetables]若,擇菜也。
從艹、右。右,手也。
——《說文》(7) 引申為選擇 [choose]《晉語》秦穆公曰:“夫 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為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申之義也。
——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8) 同,相當 [be equal to]彼與彼年相若也。——韓愈《師說》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孟子》(9) 及;到 [arrive]病未若死。——《國語》(10) 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 [match]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禮記》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戰國策·齊策》(11) 諾,應允,後作“諾” [promise]已若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步騎之所蹂若。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12) 對付,處置 [treat with;handle]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 若 ruò〈代〉(1) 如此,這樣 [such]出若入若。——《荀子·王霸》。
註:“如此也。”織自若。
——《戰國策·秦策》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2) 又如:若許(如許;這些);若言(此言,這樣的話);若曰(這樣說);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這樣);若是(如此,這樣);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爾(如此,如果這樣)(3) 妳 [們] ;妳 [們] 的 [you;your]若,汝也。
——《小爾雅》惟若寧候。——《考工記·梓人》若則有常。
——《儀禮·士昏禮記》若肯發兵助我乎?——《漢書·匈奴傳上》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國語·晉語四》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若輩得無苦貧乎。
——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4) 又如:若曹(妳們這些人);若屬(妳們);若輩(妳們)(5) 其;他的 [he;his]——用於他稱今人處若國得罪。——《墨子·天誌下》(6) 這個,這樣——用於近指 [this]。
如:若人(這個人);若士(這個人。同若人);若時(此時,現在);若輩(這些人,這等人)(7) 用於疑問。
相當於“怎麽”、“哪裏” [where]。如:若個(哪個);若之何(怎麽辦;也指怎麽,為什麽);若何(怎樣,怎麽樣;亦指怎麽辦;怎麽,為什麽);若為(怎樣;怎樣的;怎堪;怎能)(8) 這麽;那麽。
用同“偌” [like so]老太太若大年紀。——《紅樓夢》◎ 若 ruò (1) 假如;如果 [if]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反國,將為亂。
——《史記·趙世家》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左傳·隱公十壹年》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2)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說);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茍(若或。
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3) 至於 [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4) 又如:若乃(至於。用於句子開頭,表示另起壹事)(5) 或;或者 [or]以萬人若壹郡降者,封萬戶。
——《漢書·高帝紀》若有會同。——《周禮·稍人》(6)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7) 與,和 [and]旅王若公。
——《書·召誥》(8) 而 [but]抑若揚兮。——《詩·齊風·猗嗟》寵辱若驚。
——《老子》。顧註:“而已”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
——《三國誌·魏誌》◎ 若 ruò〈名〉(1) 禾稈皮 [stem's skin]穌,杷取禾若也。——《說文》。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稈皮散亂,杷而梳取之。”(2) 香草名杜若,香草。
——《說文》華采衣兮若英。——《楚辭·雲中君》順微風,揮若芳。
——傅毅《舞賦》。註:“杜也。”
衡蘭芷若。——《漢書·司馬相如傳》(3)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氣);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
杜若和蕙草)(4) 靈木 [fairy tree]。如: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若光(古代。
3. 文言文 若字有什麽意思 在那篇課文若出自北宋·司馬光《赤壁之戰》: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翻譯:眾人敬仰、傾慕他,就象水歸大海壹樣。
1、作動詞:像。
2、作動詞:及;比得上。
3、作代詞:妳;妳們;妳(們)的。
4、作代詞:這樣的;這。
5、作連詞:至於。
6、作連詞:假如;如果。
7、作連詞:或;或者。
8、作副詞:好像;似乎。
9、作詞綴:用於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也可不譯出。
若拼音:ruò
釋義:
1、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2、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無人。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3、妳,汝:若輩。“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4、約計:若幹(gān )。若許。
5、此,如此:“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6、順從:“曾孫是若。”
7、指“海若”(古代神話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嘆。”
8、指“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9、指“杜若”(古書上說的壹種香草):“沐蘭澤,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詞,常與“夫”合用:“若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
11、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表示事物的狀態:“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擴展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若水[ruò shuǐ]
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壹段,古時亦稱若水。
2、若當[ruò dāng]
倘若。
3、奚若[xī ruò]
奚如。何如。
4、闃若[qù ruò]
亦作“閴若”。寂靜貌。
5、若蓀[ruò sūn]
香草名。
4. 孰在文言文中的幾種解釋孰 <;動>
(會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邊是“丮”,表示手持。合起來表示手持熟食來吃。本義:熟,煮熟)
同本義。“熟”的古字[cooked]
孰,食飪也。――《說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宣公二年》
又如:孰爛
通“熟”。成熟 [ripe]
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荀子·富國》
腥其俎,孰其俎。――《禮記·禮運》
五谷時孰。――《禮記·樂記》
群生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漢書·董仲舒傳》
莊稼豐收;五谷有收成 [harvest]
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谷孰,衣服節而肌膚和
孰shú誰,哪個,什麽:~能無惑?名與身~親?是(這個)可忍,~不可忍?
5. “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網友采納 〈動〉
(1) (會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邊是“丮”( jí),表示手持。合起來表示手持熟食來吃。本義:熟,煮熟)。 (2) 同本義。“熟”的古字[cooked]。 孰,食飪也。——《說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宣公二年》 (3) 又如:孰爛。 (4) 通“熟”。成熟 [ripe]。 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荀子·富國》 腥其俎,孰其俎。——《禮記·禮運》 五谷時孰。——《禮記·樂記》 群生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漢書·董仲舒傳》 (5) 莊稼豐收;五谷有收成 [harvest]。 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谷孰,衣服節而肌膚和。——《墨子》
〈形〉
(1) 通“熟”。縝密,仔細,周詳 [careful]。 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商君書·更法》 兼權之,孰計之。——《荀子·不茍》 寧孰諫。——《禮記·內則》 凡慮事欲孰。——《荀子·議兵》。註:“謂精審。” 思之未孰。——《周髀算經》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2) 又如:孰復(反復思慮);孰慮(計慮周祥);孰視(細看);孰計(考慮縝密周到);孰論(仔細辨析);孰察(仔細觀察) ◎ 孰 shú 。
〈代〉
(1) 誰,哪個人或哪些人 [who]。 孰不可忍也。——《論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唐· 韓愈《師說》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又如:孰能當之;孰勝孰負;孰何(誰何);孰與(與誰);孰誰(何人)。 (3) 壹組中的哪壹個或哪幾個 [which]。 吾與徐公孰美?——《戰國策·齊策》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誌·諸葛亮傳》 (4) 又如:孰是孰非。 (5) 什麽 [what]。 與其殺是人也,寧可得此國也,甚孰利乎?——《國語·越語》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 柳宗元《封建論》[2]
6. 文言文若字有什麽意思在那篇課文漢字 若 釋義 ruò①像。
《赤壁之戰》:“眾士慕仰,~水之歸海。”②及;比得上。
《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不~君之美也。”③妳;妳們;妳(們)的。
《鴻門宴》:“~入前為壽。 ”《捕蛇者說》:“更~役,復~賦。”
④這樣的;這。《齊桓晉文之事》:“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⑤至於。《齊桓晉文之事》:“~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⑥假如;如果。 《肴之戰》:“~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⑦或;或者。《漢書?食貨誌》:“時有軍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好像;似乎。《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用於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也可不譯出。 《詩經?氓》:“桑之未落,其葉沃~。”
若華若木之花。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生於日落之處,青葉赤花。若時⒈順應天道。
時,四時;天運。⒉此時。
⒊彼時。若屬妳們這些人。
若許猶“如許”。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7. 文言文“若”字解釋及其3個例句1.像,如,好像。
《孟子 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語有“若明若暗”。
“不若”:不如,比不上。《列子 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
2.第二人稱代詞。妳,妳的。
《商君書 畫策》:“失法離令,若死,我死。”柳宗元《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改變妳的差使,恢復妳的賦稅,那麽,怎麽樣呢?) 3.指示代詞,此,這個。
《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4.連詞。
假如,如果。《左傳 隱公元年》:“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5.連詞。
與,和。《史記 魏其武安候列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
6.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或”。
《漢書 食貨誌》:“時有軍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於。
《國語 晉語五》:“病未若死。”“若夫”:句首語氣詞。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於說到……”的意思。 8.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