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 表示順承關系 (不藥而愈)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4) 表示轉折關系 (不脛而走,可望而不可及)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表示目的關系,可不譯(慕名而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敗興而歸)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系 (渴而穿井)
野芳發而(因而)幽香。——宋·歐陽修《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