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成語的解釋是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二記俗諺: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後用張冠李戴比喻名實不符,弄錯了對象。冠:帽子。
張冠李戴,是漢語的壹則成語,出自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二《張公帽賦》。意為將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頭上,將這壹方涉及的事情安插給那壹方,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它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口語、書面語通用,多含貶義。
成語寓意:張冠李戴意味著弄錯了事實,在工作與學習中就是失誤或失實,造成這種失誤或失實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深入調查、核實,只憑印象,搞錯了對象和事實。這不僅會誤導他人,誤人子弟,甚至會危害黨的事業。因此,工作和學習要避免張冠李戴。
成文用法:張冠李戴用於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口語、書面語通用,可修飾錯誤、笑話壹類名詞。
成語出處: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運用示例:
1、明末清初·孫承澤《天府廣記·錦衣衛》:彼卑官小卒,以衙門為活計,惟知嗜利,鮮有良心……甚至張冠李戴,增少為多,或久禁暗處,或苦打屈服。
2、現代·沈從文《邊城》十四:但老船夫卻作錯了壹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張冠李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