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周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禮,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懲前毖後 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出處:《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處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出處:《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反面教員 反面:壞的,消極的壹面。指與人民為敵的人的言行,可以從反面教育人民。
出處:李嫻娟等《血染的愛》:“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員,我們的黨可以從這場血淋淋的慘痛的教訓中汲取教益。”
豐屋之戒 指高大其屋,將有覆家之禍,應引以為戒。
出處:《易·豐》:“《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高亨註:“‘豐其屋’,言貴族在位之時,如鳥得以飛翔於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覆車之鑒 覆:傾覆;鑒:鏡子。把翻車作為鏡子。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三國誌·蜀誌·後主傳》註引王隱《蜀記》:“隗器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
覆車之戒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晉書·庾純傳》:“純以凡才,備位卿尹,不惟謙敬之節,不忌覆車之戒矣。”
覆舟之戒 推翻船的教訓。比喻失敗的教訓。
出處:明·陳子龍《陳涉論》:“後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高枕無憂 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思想麻痹,喪失警惕。
出處:《戰國策·魏策壹》:“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後車之戒 對後面跟上來的車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為以後做事情的借鑒或教訓。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五十二回:“秦王道:‘孤當初不聽先生們之諫,致有此難,將來後車之戒,孤當謹重。’”
稽古振今 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壹奮。”
鑒前毖後 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鑒,以後謹慎行事,避免重犯。
鑒往知來 鑒:審察或引為教訓;往:過去;來:未來。根據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後怎樣發生變化。
出處:《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戒驕戒躁 戒:警惕,預防。警惕並防止產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出處:毛澤東《在中國***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來者不善 善:親善,友好。強調來人不懷好意,要警惕防範。
出處:《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履霜之戒 走在霜上知道結冰的時候快要到來。比喻看到眼前的跡象而對未來提高警惕。
出處:《易·坤》:“履霜堅冰至。”
麻痹大意 麻痹:肢體失去知覺和運動機能障礙,比喻失去警覺。指粗心、疏忽,對事物不敏感,失去警惕性。
前車可鑒 鑒:引申為教訓。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
出處:《清史稿·劉韻珂傳》:“洋人在粵,曾經就撫,迨給銀後,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可鑒。”
前車之鑒 鑒: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覆後戒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危後則 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前轍可鑒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同“前車之鑒”。
如臨深谷 好像到了深深的山谷邊上。比喻行事十分警惕,小心謹慎。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九十八:“如潛有所得,專如臨深谷,戰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門耳。”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來之意。
出處:唐·韓愈《與李翺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梟視狼顧 如梟盯視,如狼頻顧。形容行動警惕,有所畏忌。
燕雀處堂 處: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出處:《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燕雀處屋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處堂”。
出處:《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以往鑒來 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辦事的借鑒。
出處:《三國誌·魏書·楊阜傳》:“願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後行,重慎出入,以往鑒來。”
殷鑒不遠 殷:指商朝後期;鑒:鏡子。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出處:《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引古證今 用古代的經驗教訓,證明現實中的事情。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儒家之教,憲章祖述,引古證今,於學易悟。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業行交酬,連鎖相襲。”
引以為戒 引:用;戒:鑒戒。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
出處:《國語·楚語下》:“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
欲取姑予 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些什麽,得暫且先給他些什麽。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松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出處:《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甄心動懼 敬慎而保持警惕。
知往鑒今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晝警夕惕 日夜警惕戒慎。
出處:宋·沈括《延州謝到任表》:“敢不盡慮力行,求神聖責任之實;晝警夕惕,思天地亭育之恩。”
酌古禦今 指擇古之善者以為治今的借鑒。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強誌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禦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觀今宜鑒古 宜:應該;鑒:鏡子。觀察當今的社會,應以古代為鏡子加以借鑒。
出處:《增廣賢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失敗為成功之母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取得勝利。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出處:唐《敦煌變文集·卷壹·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道高壹尺,魔高壹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誘惑。後比喻取得壹定成就以後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回:“道高壹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
佛高壹尺,魔高壹丈 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誘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後用以比喻壹方勢力(多指正義的)增長,與之對立的另壹方勢力(多指非正義的)則加倍增長。
出處:明·李贄《與梅衡湘書》:“‘佛高壹尺,魔高壹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聲之有響,必然不相離者。”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要想奪取些什麽,得暫且先給些什麽。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出處:《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比喻吸取人家失敗的教訓,小心謹慎,免得再失事。
出處: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師:借鑒。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
出處:《戰國策·趙策壹》:“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甲:鎧甲。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出處:《敦煌變文集·卷壹·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