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 zhī ruò wù
[釋義] 趨:奔赴;舊附快走。鶩:鴨子。像鴨子壹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急著趕去。
[語出]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十壹:“畢尚書弘獎風流;壹時學士文人趨之若鶩。”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辨形] 鶩;不能寫作“物”。
[近義] 如蠅逐臭 如蟻附膻
[反義] 敬而遠之 無人問津
[用法] 用作貶義。壹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補充式。
[辨析] ~和“如蠅逐臭”有別:~所“趨”的不壹定是不好的事物;而且總是多數人;“如蠅逐臭”所“逐”的全是不好的事物;可以是多數人;也可以是壹個人。
[例句]
①個體攤販的收入較多;許多人~;棄工經商。
②上海龍華壹帶;舊有桃樹極盛;每逢春光好時;遊人~。
[英譯] go after in a swarm
鶴立雞群
hè lì jī qūn
[釋義] 像仙鶴立在雞群之中。比喻才能或儀表出眾。
[語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嵇紹)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正音] 鶴;不能讀作“háo”。
[辨形] 立;不能寫作“力”。
[近義] 出類拔萃 超群絕倫
[反義] 相形見絀 濫竽充數
[用法] 含褒義。用來表示不平凡的人。壹般作賓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出類拔萃”(167頁)。
[例句]
①把她比方成~也許並不確切;實在說;她是端坐在馬上的壹尊傲然不可屈的神像。
②正在談論;誰知女兒國王忽見林之洋雜在眾人中;如~壹般。
[英譯] stand out in the crowd
[成語故事]
晉朝皇室有個侍衛官中嵇紹,他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壹嵇康的兒子,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皇族爭權奪利。互相攻殺,史稱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有壹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並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於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禦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後惠帝的侍從要洗去禦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紹在世時,有壹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後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壹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壹群人裏顯行很突出。
不脛而走
bù jìng ér zǒu
[釋義] 脛:小腿;走:快跑。沒有腿卻能跑得很快。後形容事物不待推行;就到處流傳。
[語出] 北齊·劉晝《新論·薦賢》:“玉無翼而飛;珠無脛而行。”
[正音] 不;不能讀作“bú”。
[辨形] 脛;不能寫作“徑”或“經”。
[近義] 不翼而飛
[反義] 秘而不宣
[用法] 比喻不經宣傳、推廣就迅速流傳開來。壹般作謂語、狀語。
[結構] 緊縮式。
[辨析] ~和“不翼而飛”;都比喻不用宣傳就迅速地傳播。但“不翼而飛”還能比喻東西突然無故丟失;~沒有此意。
[例句]
①勝利的消息~;不到半天;全縣都知道了。
②中國隊獲勝的消息~;迅速傳遍大街小巷。
[成語故事]
三國時,吳國的孫策對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將壹些有才能者殺掉。
有壹個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東吳,是孔融的好友。他為人耿直、孤傲,壹向為孫策嫉恨。孔融時時為他擔心,生怕他被孫策殺掉。壹天,孔融給曹操寫了壹封信,介紹了盛孝章的情況,勸曹操招納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寫道:“如果要光復漢室,就先得著實求賢;而要得到賢人,就要尊重賢人。”他打了個比方道:“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來是沒有腳的,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的手中,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孔融還在信中強調:“只要尊重賢才,賢才就會跑來。”
“不脛而走”壹成語便出於此。原喻賢才投奔慕賢者。後用於比喻事情還沒推行就傳開了。亦作“無脛而行”、“無足而走”、“無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