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浩浩蕩蕩的出處是:《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成語釋義:
浩浩蕩蕩,漢語成語,浩浩:水盛大的樣子。水勢壯闊的樣子。形容氣勢雄壯,規模巨大,或空曠寥廓的樣子。例句為“長江的水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
近義詞:
洶湧澎湃:
洶湧:波浪上湧的樣子。澎湃:巨浪撞擊發出的聲音。水經撞擊,發出巨大的聲響。比喻聲勢極大,難以阻擋。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沸乎暴怒,洶湧澎湃。”洶湧澎湃的大海吞沒了那葉小舟。洶湧澎湃的金沙江,像壹條搖擺飛騰的金龍。
波瀾壯闊:
波:水波。瀾:大浪。壯闊:雄壯而寬闊。比喻聲勢浩大或規模宏偉。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旅客貧辛,波路壯闊。”波路:波濤。指水波廣闊浩蕩。比喻規模宏偉,聲勢浩大。清劉大勤等《師友詩傳續錄》:“七言詩須波瀾壯闊,頓挫激昂,大開大闔耳。
例句:
1、我們有頭頂千年積雪的珠穆朗瑪峰,有莽蒼廣闊的黃土高原,有草樹蒙密的西雙版納,有浩浩蕩蕩的揚子江。
2、在這條統壹戰線中,必須依靠廣大工農群眾,同時也必須團結壹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成浩浩蕩蕩的抗敵救亡的隊伍。
3、這裏的渠水很大,澆起來浩浩蕩蕩,所以從來不打畦,也沒有壟溝。
4、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浩浩蕩蕩的駱駝隊,出現了無數忍著饑渴,頑強地在戈壁灘上跋涉、種樹、打夯的人群,他們的汗珠還沒有滴到地上,就已經化成了煙。
5、大家目送浩浩蕩蕩的紅軍隊伍過了浮橋,登上對岸的大山,直到消失在雲天之外,送別的人群還是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