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括的成語是: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紙上談兵原指趙括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寓意: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往往形容的是只會嘴上說,但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常言道,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張揚,少開口講道理,多動手做事情。趙括書本上的內容倒是背得滾瓜爛熟,可是沒有實際的經驗,所以壹遇到需要實際操作的情況。
他就立刻沒有了方向,成了壹只無頭蒼蠅。古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說過,理想的實現只靠幹,不靠空談。確實,不論做什麽事情,都不能只是空談理論,空講方法,高談闊論。只有按照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好事情,這樣學到的知識才真正發揮了效用。做事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不註重實踐經驗,只會空談理論,紙上談兵那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壹敗塗地。而作為壹個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人善任,而是被誇誇其談的人所謎惑,導致決策錯誤,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運用示例:
1、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三:今日動笑紙上譚兵,不知紙上之功,即有深淺,有壹二分之見,有六七分之見,有十分之見。
2、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3、曹禺《北京人》第壹幕:通常他是無時無刻不在談著發財的門徑的。但多半是紙上談兵的談話,只圖口頭上快意,決不想到實行。
4、清·曹雪芹《紅樓夢》76 回:現有這樣的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