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骨露野?[ bái gǔ lù yě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劇景象。
出自於,三國·魏·曹操《蒿裏行》詩:“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造句:即壹場災難,大兵如市,人死如林,白骨露野,血流漂杵,每次都要形成“中野何蕭條,千裏無人煙”。
2、殘屍敗蛻cán shī bài tuì:殘:破損的;敗:敗壞了的;蛻:昆蟲脫的皮。殘損的屍體,敗壞了的軀殼。形容腐爛的骸骨。
出自於,就是果然埋下呵,還只怕這殘屍敗蛻…… 清·洪升《長生殿·冥追》
3、餓殍遍野?[ è piǎo biàn yě ]:殍:人餓死後的屍體。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三國演義》:“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莩遍野。”
造句:封建社會時期,每逢災年,百姓饑寒交迫,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4、伏屍百萬?[ fú shī bǎi wàn ]:伏在地上的屍體有數百萬
出自於,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
造句:奈何壹怒,伏屍百萬,流血漂鹵,天下惶恐!
5、裹屍馬革?[ guǒ shī mǎ gé ]:革:皮革。用馬皮包裹屍體。形容將士戰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
出自於,《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造句:它少了些許的裹屍馬革汗竹香的歷史故事,多了幾許異國浪漫的都市情懷,素有東方“巴黎”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