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吞象
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思是,有種巴蛇能吞吃大象,消化三年才吐出象骨,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疾病。
現在,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貪心沒有好下場,教育人們克制欲望,知足常樂。
賈雯鶴說,“巴”字在古代泛指重慶和湖北部分地區,因此,“巴”字在很多時候的確能與重慶聯系上。此外,“巴”字的篆書就是壹條蛇的形狀,“巴”最初的本義就是蛇。
下裏巴人
出自《文選·宋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
賈雯鶴說,宋玉是楚國人,“下裏巴人”是戰國時期楚國民間流行的壹種歌曲。後泛指通俗文藝作品,與“陽春白雪”對舉。
巫山雲雨
出自楚國宋玉的《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成語中的‘巫山’指的就是現在長江三峽的巫山。”賈雯鶴說,巫山雲雨本是指上好的自然景觀:巫山十二峰層巒疊嶂之中,雲騰雨落美麗壯觀。
巴山夜雨
出自唐朝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描寫的是客居異地又逢夜雨纏綿的孤寂情景。網傳文章稱,有研究表明,李商隱這首詩中所說的“巴山”就是現在重慶北碚的縉雲山。
“巴山並沒有特指是哪座山。”賈雯鶴不認同網傳文章的觀點。他說,“巴山”在當時泛指重慶、閬中、宜昌等地的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