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制人的解釋發:發動;制:控制、制服。指先讓對方動手;抓住其弱點之後;再壹舉反擊以戰勝對方。指後發動制服人的措施。
發制人的成語故事: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東吳襲取荊州,擒殺了劉備部下的大將關羽。不甘心失敗的劉備決心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章武元年(221)七月,劉備率領大軍沿三峽進軍,向東吳發起了全面進攻。為了抵擋蜀軍,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朱然、潘璋、韓當、徐盛等將領***五萬人馬抗擊蜀軍。
當時蜀軍***有七八萬之眾,又是順流而下作戰,處於有利地位。東吳主將陸遜深知蜀軍銳氣正盛,而三峽陸路崎嶇,其地形對東吳的防禦和後勤供應十分不利。於是陸遜命令吳軍實施戰略後撤,撤退到夷陵重兵布防,堵住三峽口,而把整段三峽的不利地形讓給蜀軍承擔。
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陸遜命令吳軍堅壁清野,不與蜀軍進行正面作戰,在相持中靜觀蜀軍變化,尋找後發制人的機會。面對堅壁不戰的陸遜,劉備壹籌莫展,蜀軍困於夷陵長達半年之久。當時正值盛夏,天氣酷熱,勞師遠征的蜀軍補給越發困難,兵疲勞不堪。
陸遜察覺到了蜀軍的變化,他認為時機成熟,決心發起反攻,陸遜命令士兵沒人拿壹把茅草,火攻蜀寨,壹旦火勢形成,則全軍發動反攻。吳軍的火攻打了蜀軍壹個措手不及,連續攻破蜀軍40多座營寨,殺蜀將張南、馮羽、蠻王沙摩柯以下數萬人,劉備在亂軍中逃至白帝城,然後壹病不起。
夷陵之戰中,陸遜采取了以退為進、後發制人的正確戰術,通過防禦戰消耗蜀軍的銳氣,然後抓住敵人士氣低落,體力下降的時機突然反擊,壹舉破敵,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