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明·文秉《先撥誌始》卷下:“皆大慝巨奸,或燕處於園亭,或潛藏於京邸,奧援有靈,朝廷無法。”
拔山超海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極大。
出處:北周·庾信《擬連珠》:“經天緯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拔山舉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出處:《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把薪助火 把:握住。拿著柴草助長火勢。比喻某種行動作法會增加對方的力量或助長事態的加劇。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白面書生 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出處:《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飽諳世故 指對世態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豐富的處世經驗。
出處:宋·樓鑰《吳參議達觀齋》詩:“吳侯晚到東海濱,飽諳世故無戚欣。”
飽經滄桑 飽:充分。滄桑:滄海變桑田的簡縮。泛指世事的變化。經歷過多次的世事變化,生活經歷極為豐富。
出處:王蒙《輪下》:“而妳是壹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滄桑,眼角皺紋細密如網。”
飽經風霜 飽:充分;經:經歷;風霜: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鬥爭。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壹出:“雞皮瘦損,看飽經雪霜,絲鬢如銀。”
飽經風雨 指經歷過許多艱難困苦。同“飽經風霜”。
出處:孫犁《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我們的道路總算走得很長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飽經風雨的,終於走到現在。”
飽經世變 指經歷了許多人世變故。
出處:瞿秋白《餓鄉紀程》三:“我這位表姊,本是家鄉的名美人,現在他飽經世變,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經如狂風驟雨掃凈了春意。”
飽經世故 指閱歷多,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驗。
出處:宋·陸遊《書興》詩:“占得溪山蔔數椽,飽經世故氣猶全。”
飽經霜雪 飽:充分;經:經歷;霜雪: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鬥爭。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壹出:“雞皮瘦損,看飽經霜雪,絲鬢如銀。”
飽經憂患 指經歷了許多困苦患難。
出處: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壹場:“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飽經憂患,甚顯衰老。”
飽練世故 指對世態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豐富的處世經驗。同“飽諳世故”。
出處:宋·葉適《郭府君墓誌銘》:“察江之言,皆飽練世故而不回撓,是足以繼其父兄矣。”
杯水車薪 用壹杯水去救壹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出處:《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壹杯水救壹車薪之火也。”
杯水輿薪 比喻力量微小,無濟於事。同“杯水車薪”。
出處:宋·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杯水輿薪,勢且莫抗。”
備多力分 防備的地方多了,力量就會分散。
出處:高陽《清宮外史》下冊:“備多力分,紮營太散,呼應不靈,不能戰。”
比權量力 比較衡量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彼眾我寡 彼:對方。指對方軍隊勢眾,而我方力量單薄。
出處:《韓非子·難壹》:“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鞭不及腹 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鞭長莫及 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兵微將寡 微、寡:少。兵少將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出處:《三國誌平話·張飛三出小沛》:“奈備兵微將寡,壕淺城低,有倒懸之急,累卵之危。”
並駕齊驅 並駕:幾匹馬並排拉著壹輛車;齊驅:壹齊快跑。並排套著的幾匹馬壹齊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並駕齊驅,而壹轂統福。”
不經世故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出處:魯迅《花邊文學·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不堪壹擊 不堪:經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經不起壹擊。也形容論點不嚴密,經不起反駁。
不平則鳴 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出處: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不遺余力 遺: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壹點不保留。
出處:《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不遺余力矣,必且欲破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