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爾反爾
拼音:chū ěr fǎn ěr
解釋:爾:妳;反:通“返”,回。原意是妳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示例: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的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近義詞:反復無常、翻雲覆雨
反義詞:說壹不二、言行壹致、壹言為定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於責備反復無常的人
答案補充 有壹年,鄒國同魯國打仗,鄒被魯打敗,鄒穆公十分氣惱,認為鄒國的老百姓不支持自己的長官,就去向孟子請教如何處罰這些百姓。
鄒穆公說:“在這次戰爭中,我的官吏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看到自己國家的長官被殺,卻坐視不救,實在可惡!如果殺掉這些老百姓吧,他們人又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這些老百姓又太可恨了。您說,該怎麽辦才好呢?”
孟子聽完後,說道:“在那荒年的日子裏,您的老百姓又是怎樣的啊?也許大王不記得吧。餓死的老弱病殘添滿山谷,年輕力壯的四處逃竄,妻離子散,然而您的糧庫裏糧食滿滿的,國庫裏的金錢多多的。可是,不但不開倉賑濟災民,而且您的那些官吏卻依然過著花天酒地、淫穢腐臭的生活,這不就是在殘害老百姓嗎?遭殃的老百姓至少也有好幾千吧?您抱怨老百姓見死不救,那麽您的官吏們救過他們嗎?‘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您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怎樣回答您。老百姓這樣回答您,您又能責怪誰呢?如果國君關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會擁護國君,自然會心甘情願地為國君出力,直至犧牲他們的生命。”
鄒穆公聽了孟子的話,默然不語,面帶愧色地退去了。
2. 怎麽用文言文形容壹個人出爾反爾1、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2、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意: (壹)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這也是出爾反爾這壹成語的出處。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原指妳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妳。現人多用出爾反爾來形容壹個人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說話不算數。(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出自唐代杜甫的古詩《貧交行》。詩曰:”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該詩是壹首抨擊黑暗的詩,其主要目的,還在於鞭撻現實:古人以友情為重,重於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輕薄”越發顯得突出。
詩開篇“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主要是描述的是壹些勢力小人,反復無常,變化翻臉就像翻翻手掌那樣隨意,這樣紛紛雜雜的事和人,是如此之多,何必去計較數落呢?”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是說像鮑叔牙對待管仲的這種貧富不移的交道,今人已經視如糞土。古人以友情為重,重於磐石,而相形之下,“今人”的“輕薄”越發顯得突出。
(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論語·述而》中記述有孔子的壹句話,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今意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也就是說,坦蕩之人不為事擾,面無懼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則反復無常,踱於事,瞻於事,形容枯槁於事,變壞於事。無獨有偶,在《論語集註》記載有程子的壹句話,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也是說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
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心無常態。 參考資料 360問答:/q/1506633174215350。
3. 出爾反爾文言文翻譯的鄒與魯哄鄒國與魯國交戰。
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壹個肯為長官效死的。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著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拿他們怎麽辦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饑荒年頭,您的百姓,年邁體弱的輾轉餓死在荒山溝裏,壯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
然而您的糧倉裏糧食滿滿的,庫房裏財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實情況報告,這就是對上怠慢國君,對下殘害百姓啊。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啊!妳做出的事,後果會反加到妳身上。
’百姓從今以後可以反過來這樣對待他們的長官了。您不要怪罪他們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長官,願為長官犧牲。”。
4. 怎麽用文言文形容壹個人出爾反爾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1. 出處:出自《孟子·梁惠王下》。2.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任賢,如不得人,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壹夫。聞誅壹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齊人將取燕,諸侯謀救之。
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以七十裏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裏畏人者也。
書曰:‘湯壹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3.譯文: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戚與***)的臣子。
現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在不知到哪裏去了。”
宣王說:“我用什麽方法才能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幹而罷免他們呢? ”孟子說:“國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選,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系遠的超過關系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左右侍臣都說好,不行;大夫們都說好,也不行;全國的人都說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
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可殺,這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
像這樣,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回答道:“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
宣王問:“巨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孟子說:“敗壞仁德的人叫賊,敗壞信義的人叫殘,殘和賊這樣的人叫獨裁者。我只聽說殺了獨裁者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
齊國攻打燕園,戰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兼並燕國,有人勸我兼並燕國。
以壹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壹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並它,必定會有上天降下的災禍。
兼並它,怎麽樣?”孟子回答說:“兼並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兼並它。古代有這麽做的人,武王就是。
兼並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兼並。古代也有這麽做過的人,文王就是。
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壹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原因嗎?只是想擺脫水深火熱的處境罷了。”齊國人要兼並燕國。
別的諸侯國謀劃援救它。宣王說:“很多諸侯謀劃來討伐我,(我)用什麽方法對付他們呢?”孟子回答道:“我聽說過憑方圓七十裏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湯就是這樣。
沒有聽說憑著方圓千裏的土地還怕別人的。《尚書》上說:‘商湯的征伐,從葛開始。
’這時,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他向東征伐,西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麽(不先征伐我們這裏,而要)後征伐我們(這裏)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雲彩壹樣。(湯的軍隊每到壹地,)讓經商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幹農活,殺了那裏的暴君,慰問那裏的百姓,像是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非常高興。
《尚書》上又說:‘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現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為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所以)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
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像這樣怎麽行呢?天下本來就畏忌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
5. 誰有出爾反爾的譯文啊鄒與魯哄①。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壹個肯為長官效死的。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著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怎麽辦才好呢?”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②,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③:‘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孟子回答道:“饑荒年頭,您的百姓,年邁體弱的輾轉餓死在荒山溝裏,壯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糧倉裏糧食滿滿的,庫房裏財物足足的,官員們沒有壹個向您報告(這些情況),這就是對上怠慢國君,對下殘害百姓啊。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啊!妳做出的事,後果會反加到妳身上。’百姓從今以後可以反過來這樣對待他們的長官了。您不要責怪他們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長官,願為長官犧牲了。”
註釋①鄒與魯哄:鄒,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西南,國都在鄒(今鄒縣),後為楚所滅。魯,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西南部,國都在曲阜,前256年為楚所滅。哄(hòng),鬥。②幾:將近,幾乎。③曾子:即曾參,字子輿,孔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