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給予與索取的成語?

關於給予與索取的成語?

壹 關於給予的成語是哪個

班功行賞 褒貶與奪 報效萬壹 筆底超生 筆下超生 博施濟眾 不吝賜教

二 表示給予貢獻為了滿足索取的成語有哪些

口是心非,道貌岸然。

三 表示給予貢獻為了滿足索取的成語有哪些

目無余子

發音 mù wú yú zǐ

釋義 余子:其他的人。眼裏沒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內。

出處容 《後漢書·禰衡傳》:“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也。’”

示例 聽他口氣,已是目無余子。(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

四 和接受給予有關的成語

成語詞目

愛財如命 把錢財看得跟生命壹樣重要。形容極端.. 清·嶺南羽衣女士專《東歐女豪傑屬》第四回:“我想近來世界,不管.. 867

殫財竭力 殫、竭:盡。用盡所有的財力和人力。.. 唐·李邕《海州大雲寺禪院碑》:“粵若殫財竭力,刻桷雕題,積.. 461

多財善賈 賈:做買賣。原意是本錢多,生意就做.. 《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1478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積蓄財產

五 關於給予的成語

班功行賞 按照功勞大小,依次給予賞賜。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李雲傳》:“舉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賞,宜應其實。”

褒貶與奪 與奪:給予或奪取。指對人或事物給予贊揚或批評。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報效萬壹 報效:為報答恩情而為之效力。指恩德極大,只給以微不足道的報答。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且今上體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曠恩,雖肝腦塗地,豈能報效萬壹!”

筆底超生 猶言筆下超生。超生:佛家語。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出處:蘇雪林《閑話戰爭·齒患》:“嚴冷無情的法官定了妳的死罪之後,就從不會有筆底超生的事。”

筆下超生 超生:佛家語,指人死後靈魂投生為人。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壹:“實是不忍他含冤負屈,故此來到臺前控訴,乞老爺筆下超生。”

博施濟眾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六 關於請求給予的成語是什麽

請求給予推導提示:“請”的本義是“請,請求.”,後又引申出“請求給予”義.成語助記:不情之請

請君入甕

負荊請罪

束緼請火

另請高明

七 形容“給予”的成語有哪些

雪中送復炭

拼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

釋義:制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舍己為人

拼音:shě jǐ wéi rén

釋義:原指放棄自己的見解,隨聲附和別人。現指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

錦上添花

拼音:jǐn shàng tiān huā

釋義:本指在美麗的錦織物上再添加鮮花。比喻略加修飾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礎上進壹步完善。

八 還有哪些是形容在別人急需時給予支持和幫助的成語

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施以援手、雪中送炭、

助人為樂、解囊相助、拔刀相助、濟困撫危

九 表示給予的成語

班功行賞

按照功勞大小,依次給予賞賜。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李雲傳》:“舉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賞,宜應其實。”

褒貶與奪

與奪:給予或奪取。指對人或事物給予贊揚或批評。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報效萬壹

報效:為報答恩情而為之效力。指恩德極大,只給以微不足道的報答。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且今上體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曠恩,雖肝腦塗地,豈能報效萬壹!”

筆底超生

猶言筆下超生。超生:佛家語。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出處:蘇雪林《閑話戰爭·齒患》:“嚴冷無情的法官定了妳的死罪之後,就從不會有筆底超生的事。”

筆下超生

超生:佛家語,指人死後靈魂投生為人。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壹:“實是不忍他含冤負屈,故此來到臺前控訴,乞老爺筆下超生。”

博施濟眾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不吝賜教

吝:吝惜;賜:賞予;教:教導,教誨。不吝惜自己的意見,希望給予指導。請人指教的客氣話。

出處:魯迅《兩地書》五:“但我相信倘有請益的時候,先生是壹定不吝賜教的。”

不吝珠玉

吝:舍不得。不要舍不得好的東西。懇切希望別人給予指教的謙詞。

出處: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恰好聽到樹上黃鶯巧囀,就對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將《滿江紅》調賦“鶯”壹首,望不吝珠玉,意下如何?’”

不遺寸長

寸長:微小的長處。不遺漏壹點點長處。形容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給予稱贊。

出處:《宋史·婁機傳》:“稱獎人才,不遺寸長。”

大慈大悲

慈:用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悲: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語,救人苦難。形容人心腸慈善。

出處:《妙法蓮花經·譬喻品》:“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壹切。”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處。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澤深厚。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異鄉之鬼矣。大恩大德,將何補報!”

戴天履地

戴:頂著天;履:踏,踩著。頭頂著天,腳踩著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間。比喻恩德深廣,如天高地厚。

出處:《左傳·僖公十五年》“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多許少與

答應人家的多,給予人家的少。

出處:宋·張商英《素書》:“多許少與者怨。”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極為深生。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壽禪師兩生符宿願》:“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無可圖報。”

恩高義厚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出處:徽劇《贈劍》:“蒙公主不棄臣陋,恩高義厚。”

恩若再生

恩惠極大如同給了第二次生命。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八十壹回:“勾踐囚於吾國……今吾復其社稷,恩若再生。”

恩山義海

恩愛像高山壹樣重,情義像大海壹樣深。形容恩惠深,情義重。

出處:宋·晁端海《蔔算子》:“恩義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黃金北鬥高,這壹分,何由買?”

恩深愛重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出處:京劇《白蛇傳》第16場:“素貞與許郎恩深愛重……望求老禪師放他出來,夫妻重聚。”

恩深法馳

馳:廢弛。因恩情深厚關系密切而不執行法紀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4回:“乃恩深法馳,背道寒盟,瘏口罔聞,剖心難諒。”

恩深似海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無他誌。真個恩深似海無底,義重如山義更高。”

恩深義重

恩惠、情義極為深重。

出處:唐·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恩甚怨生

給予太多的恩惠,反而會引起怨恨。

出處:《亢倉子·用道》:“恩甚則怨生,愛多則憎至。”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處、恩惠之大如同父母壹樣。

出處:唐·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懇誠,信其赤心,實有馨竭。”

恩同山嶽

猶恩重如山。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務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縮,索不得除,求斷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嶽矣。”

恩同再生

恩:恩德。比喻恩情極大,像使自己再生壹樣

出處:劉流《烈火金剛》第17回:“他不願意離開他這個恩同再生的母親。”

恩同再造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極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壹樣。

出處:《宋書·王僧達傳》:“再造之恩,不可妄屬。”

恩有重報

好好地報答別人的重大恩惠。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報。’”

恩逾慈母

逾:超過。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處:唐·韓愈《禦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陛下恩逾慈母。”

恩重丘山

恩:恩惠。恩情像高山壹樣厚重,形容恩義極為深重

出處:宋·陳亮《謝曾察院啟》:“上下交攻,命危絲發;是非隨定,恩重丘山。”

恩重如山

恩情深厚,像山壹樣深重。

出處:宋·陸遊《刪定官供職謝啟》:“拔茅以征,冒處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出處:宋·劉攽《彭城集·次韻孫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發酬。”

返哺之恩

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

出處:《春秋運鬥樞》:“飛翔羽翮為陽,陽氣仁,故烏反哺也。”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青鳳》:“君如念妾,還祈以樓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豐取刻與

豐:多;刻:刻薄;與:給予。取之於民的多,用之於民的少。多形容殘酷地剝削。

出處:《荀子·君道》:“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千民。”

扶傾濟弱

傾:倒塌,這裏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難的人,救濟弱小的人。

出處:元·王子壹《誤入桃源》第四折:“妳若肯扶傾濟弱,我可便回嗔作笑,壹會價記著想念著。”

扶危濟急

猶扶危濟困。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鎌田誠壹墓記》:“君以壹九三○年三月至滬……中遭艱巨,篤行靡改,扶危濟急,公私兩全。”

扶危濟困

扶:幫助;濟: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難的人,救濟困苦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五回:“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

扶危救困

對處境危急、困難的人給以救濟幫助。

出處:元·無名氏《魏徵改詔》第三折楔子:“今日個扶危救困休辭憚,疾便的牽戰馬上雕鞍。”

父母恩勤

指父母養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勞。

出處:《詩經·豳風·鴟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

出處:《三國誌·吳誌·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感恩懷德

感激別人的恩德。

出處:《三國誌·魏誌·齊王芳傳》“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南朝·宋·裴松之註:“古之舍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

感恩圖報

圖:設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出處: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怙恩恃寵

怙:依靠。恃:憑借,依靠。憑借別人所給予的恩澤和寵幸而橫行霸道、驕橫妄為。

出處:《後漢書·朱穆傳》:“兇狡無行之徙,媚以求官,恃勢怙寵之輩,漁食百姓,窮破天下。空竭小人。”

緩急相濟

緩:和緩,舒緩;急:危急,急迫。不論在平時還是在緊急之時都給予幫助。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朋友本來有通財方義,何況我們世交,這緩急相濟,理是平常的事了。”

積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長期行善,就會形成壹種高尚的品德。

出處:《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積善余慶

積:積累;善: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於子孫。

出處:《周易·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急公好施

指熱心公益,樂於施舍。

急公好義

急:急於。熱心公益,見義勇為。

出處:漢·劉向《新序·節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為人也,公正而好義。”

濟寒賑貧

濟:救濟;賑:賑濟。救助寒苦,賑濟貧窮。

出處:《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養老尊賢,教其術,畜其能,吊死問孤,濟寒賑貧,與百姓同甘***苦。”

濟苦憐貧

救濟愛惜窮苦的人。

出處:元·侯善淵《沁園春》詞:“善惠謙柔,濟苦憐貧,隨方就圓。”

濟困扶危

濟、扶:幫助。救濟貧困的人,扶助有危難的人。

出處: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三折:“壹個報冤仇稱了子胥,壹個打賭賽去了包胥,何處也濟困扶危重復楚。”

濟弱扶傾

弱:弱小;傾:倒塌,比喻境遇困難。扶助弱小和處境困難的人。

出處: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濟弱扶傾。”元·王子壹《誤入桃源》第四折:“妳若肯扶傾濟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濟世救人

濟:拯救。拯治時世救濟人民。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第壹百壹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龍宮藥方三十首與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濟世救人。”

將奪固與

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處:《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將取固予

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同“將奪固與”。

矜貧救厄

矜:憐憫。憐憫救濟遭受貧窮苦難的人。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四十:“與窮恤寡是壹藥,矜貧救厄是壹藥。”

救困扶危

救濟、扶助陷於危難的人。

出處:元·無名氏《來生債》第四折:“則為我救困扶危,疏財仗義。”

救災恤患

指救濟撫恤災患中的人。

堪以告慰

堪:能,可以。可以感到或給予壹些安慰。

匡其不逮

匡:糾正。逮:及,達到。不逮:達不到的地方。對於達不到的地方給予糾正或幫助。亦作“匡所不逮”。

樂善好義

指樂於行善,喜好正義。

利出壹孔

給予利祿賞賜只有壹條途徑,那是從事耕戰。

出處:《管子·國蓄》:“利出於壹孔者,其國無敵。”《商君書·弱民》:“利出壹孔,則國多物。”

論功行封

評定功勞之大小給予封賞。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面授機宜

授:給予,付予;機宜:機密之事。當面指示處理事務的方針、辦法等。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左良玉在他退出後,立刻召集諸將,面授機宜。”

平心而論

平心:心情平和,不動感情;論:評論。平心靜氣地給予客觀評價。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壹》:“平心而論,王弻始變舊說,為宋學之萌芽。”

普度眾生

佛家語,認為大眾營營擾擾,如溺海中,佛以慈悲為懷,施宏大法力,盡力救濟他們以便登上彼岸。

出處:《佛說無量壽經》:“普欲度脫壹切眾生。”

普濟群生

佛家語,認為大眾營營擾擾,如溺海中,佛以慈悲為懷,施宏大法力,盡力救濟他們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眾生”。

普濟眾生

佛家語,認為大眾營營擾擾,如溺海中,佛以慈悲為懷,施宏大法力,盡力救濟他們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眾生”。

起偃為豎

偃:臥躺。豎:立,站著。使躺著的人站起來。比喻給予減輕刑罰的恩惠。

千恩萬謝

壹再表示感恩和謝意。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壹百四回:“李助是個星蔔家,得了銀子,千恩萬謝的辭了範全、王慶,來到段家莊回復。”

輕才好施

指人不把錢財放在眼裏,樂於慷慨解囊,急公好義。

出處:《三國誌·吳誌·朱據傳》:“謙虛接士,輕財好施,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

取予有節

獲取和給予是有節制的,比喻不茍貪得。

出處:《淮南子·本經訓》:“取予有節,出入有時。”

色授魂與

色:神色;授、與:給予。形容彼此用眉目傳情,心意投合。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壹側。”

善門難開

善門:為善之門。舊指壹旦行善助人,許多人都會來求援,凡無法應付了。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這太原壹府是被災頂重的地方。大善士見機,善門難開。”

生殺予奪

生:讓人活;殺: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

出處:《韓非子·三守》:“使殺生之機,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壹也。貴賤、殺生、與奪壹也。”

生死予奪

生:讓人活;死: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

十 形容給予的成語

班功行賞

按照功勞大小,依次給予賞賜。

出處:南朝·宋·範曄《回後漢書·李雲傳》答:“舉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賞,宜應其實。”

褒貶與奪

與奪:給予或奪取。指對人或事物給予贊揚或批評。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報效萬壹

報效:為報答恩情而為之效力。指恩德極大,只給以微不足道的報答。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且今上體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曠恩,雖肝腦塗地,豈能報效萬壹!”

筆底超生

猶言筆下超生。超生:佛家語。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出處:蘇雪林《閑話戰爭·齒患》:“嚴冷無情的法官定了妳的死罪之後,就從不會有筆底超生的事。”

筆下超生

超生:佛家語,指人死後靈魂投生為人。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壹:“實是不忍他含冤負屈,故此來到臺前控訴,乞老爺筆下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