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橫七豎八”的成語有:接二連三、朝三暮四、雜七雜八、顛三倒四、隔三差五。
壹、接二連三?jiē èr lián sān
解釋:壹個接著壹個,接連不斷。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回:“於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壹條街燒得如‘火焰山’壹般。”
示例:滿屋子的手都拱起來,膝關節和腿關節~地屈折,仿佛就要蹲了下去似的。 ——魯迅《仿徨·高老夫子》
二、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示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三、雜七雜八?zá qī zá bā
解釋:形容東西非常混雜,或事情非常雜亂。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三回:“竊取陳編,以為己有,惟恐別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雜七雜八,強為貫串,以為掩人耳目。”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指事情非常雜亂
四、顛三倒四?diān sān dǎo sì
解釋:三、四:表示雜亂。形容說話做事錯雜紊亂。
出自: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示例:奶奶年歲大了,做起事來常常是~的。
五、隔三差五 gé sān chà wǔ
解釋:比喻時常發生
出處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牛奶,雞湯之類,為了醫生所囑也隔三差五地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