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組成兄弟鬩墻、寵辱不驚兩個成語。
1、兄弟鬩墻
拼音:xiōng dì xì qiáng
成語解釋:指兄弟之間發生糾紛;也比喻內部爭鬥。鬩:爭吵;爭鬥。
成語出處:《詩經?小雅 常棣》:“兄弟鬩於墻,外禦其侮。”?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兄弟鬩墻主謂式;作謂語、補語、分句;含貶義。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辨形:鬩,不能寫作“悶”。
近義詞:禍起蕭墻、同室操戈
反義詞:壹致對外
成語例子: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而俠累那家夥,偏偏要兄弟鬩墻,引狼入室!”
2、寵辱不驚
拼音:chǒng rǔ bù jīng
成語解釋:寵:寵愛;辱:羞辱。對受寵或受辱都不感到驚訝;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驚寵辱”。
成語出處:《新唐書?盧承慶傳》:“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成語用法:寵辱不驚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人豁達的性格。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寵,不能讀作“chónɡ”。
成語辨形:驚,不能寫作“京”。
近義詞:置之度外
反義詞:患得患失、寵辱若驚
成語例子:不過他經的大風大浪太多,雖未到寵辱不驚,名利皆忘的境地,卻已能不動聲色,淡然置之。(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成語故事:唐太宗時期,官吏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先後三次給漕運官更改考評政績,該官吏表現出寵辱不驚。後來盧本人也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並不因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的為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