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世嫉俗(憤:憎惡,痛恨;嫉:仇恨,痛恨),是指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不良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
出處
唐·韓愈《雜說》:“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成語寓意
韓愈原來說的“憤世疾邪”,是憤恨黑暗的社會,增恨不良的社會習俗,“世”“俗”是指社會現狀。隨著社會的發展,憤世嫉俗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攻擊社會也被叫作“憤世嫉俗”。增惡世俗、痛恨社會黑暗的人從古到今都存在著,在如今看來,他們是壹群愛抱怨的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人,壹方面社會確實有許多問題,引人不滿;另壹方面,憤世嫉俗者往往對社會抱有更高的期望,但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又無力改變,所以只能借抱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社會存在的問題是不可能通過抱怨來得到糾正和解決的。太多的牢騷還可能會挫傷行動的積極性。所以有句詩“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相比憤世嫉俗,人們更應該將目光放遠大壹些,從自身開始壹點壹滴的改變世界。
例句
聞壹多憤世嫉俗的思想,全都通過演講表現了出來。
近義詞:忿世嫉俗、避世絕俗、眾醉獨醒、憤世妒俗、憤世疾俗
反義詞:隨俗浮沈、隨遇而安、安貧樂道、隨俗沈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