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啟發,詳細介紹如下:
壹、啟發:
1、做事不要著急,不要把壹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去強行壹步做好,要按事物的壹般規律,正確處理好相關事情。
2、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現實生活中,只有壹步壹個腳印,深入了解,才會有利於工作生活和學習。
二、成語簡介:
1、囫圇吞棗是壹則漢語成語,出自宋圓悟克勤《碧巖錄》,該成語原指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2、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壹似渾侖吞個棗,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後人據此典故提煉出“囫圇吞棗”這則成語。
三、成語寓意:
1、囫圇吞棗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書文句照本死讀,好比吃東西不加細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壹樣。
2、囫圇吞棗是壹種泥古不化,應為學習者忌,學習知識時應該把要學的知識徹底理解,再認真去掌握應用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缺乏思索,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對知識靈活運用。
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做事情時,不能壹味地求快,乞求壹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則不達,壹步壹個腳印地循序漸進,方能規避風險,把事情做圓滿。
四、成語運用:
1、現代朱自清《論詩學門徑》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壹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2、現代鄭晉鳴《工作戒囫圇吞棗》學習不能大而化之,囫圇吞棗,在工作學習中,各級領導幹部要多從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做到因人施策,區別對待,把基層工作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