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山川的成語:
1.成語: 百川歸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匯集到壹個地方。
出處: 《淮南子·氾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
舉例造句: 壹自百川歸海後,長留風雨在江東。 (清·毛奇齡《禹廟》詩)
2.成語: 千山萬壑
拼音: qiān ?shān ?wàn ?hè
解釋: 壑:山溝。山巒連綿,高低重叠。
出處: 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群山萬壑赴京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舉例造句: 課堂,在閩贛的千山萬壑!(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上集第五十壹)
3.成語: 水天壹色
拼音: shuǐ ?tiān ?yī ?sè
解釋: 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
出處: 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舉例造句: 那洞庭湖真個波濤萬頃,水天壹色。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四十九回
4.成語: 水光山色
拼音: shuǐ ?guāng ?shān ?sè
解釋: 指湖上風光,山間景色。形容山水秀麗。
出處: 宋·蘇軾《飲湖是初晴後雨》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舉例造句: 畫船重泛西湖上,水光山色都無恙。 ★宋·樓鑰《壽安撫伯父》詩
5.成語: 名山大川
拼音: míng ?shān ?dà ?chuān
解釋: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遠流長的大河。
出處: 《尚書·武成》:“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後土,所過名山大川。”
舉例造句: 雖然那子胥多有本事,憑著俺這名山大川,長江險阻,那伍子胥怎便容易到的俺國來。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壹折
2、形容民風的成語:
1.成語: 化民易俗
拼音: huà ?mín ?yì ?sú
解釋: 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出處: 《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而遠者懷之。”
2.
成語: 民淳俗厚
拼音: mín ?chún ?sú ?hòu
解釋: 民風質樸敦厚。
出處: 明·宋濂《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鄒、魯者,必張氏之化也歟。”
3.成語: 抱素懷樸
拼音: bào ?sù ?huái ?pǔ
解釋: 素、樸:指事物的自然狀態。借指民風淳厚,人心安定。
出處: 《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壹·漢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樸。”
4.成語: 敦風厲俗
拼音: dūn ?fēng ?lì ?sú
解釋: 使民風純樸敦厚。
出處: 《梁書·甄恬傳》:“恬既孝行殊異,聲著邦壤,敦風厲俗,弘益茲多。”
舉例造句: 皆所以謀其始跡,訪厥成罪,敦風厲俗,永資世範者也。 ★《魏書·郭祚傳》
5.成語: 不識不知
拼音: bù ?shí ?bù ?zhī
解釋: 沒有多少知識。舊喻民風淳樸。
出處: 《列子·仲尼》:“堯乃微服遊於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舉例造句: 然嘗聞堯舜之世,十日壹風,五日壹雨,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十八回
3、形容峽谷的成語:
1.成語: 懸崖峭壁
拼音: xuán ?yá ?qiào ?bì
解釋: 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勢險峻。
出處: 唐·劉長卿《望龍山懷道士許法稜》:“懸崖絕壁幾千丈,綠蘿裊裊不可攀。”
舉例造句: 眾人打壹看時,四面盡是高山,左右是懸崖峭壁。 ★明·施耐庵《水滸傳》
2.
成語: 懸崖絕壁
拼音: xuán yá jué bì
解釋: 形容山勢險峻。同“懸崖峭壁”。
出處: 方紀《三峽之秋》:“爬上懸崖絕壁,聽見虎豹的叫聲。”
舉例造句: 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壹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紮在懸崖絕壁的隙縫,身子扭的像盤龍柱子。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3.成語: 山高水險
拼音: shān ?gāo ?shuǐ ?xiǎn
解釋: 比喻前進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上西天拜佛走壹遭,怕什麽山高路險,水闊波狂。”
4.
成語: 氣勢磅礴
拼音: qì ?shì ?páng ?bó
解釋: 磅礴:廣大無邊的樣子。形容氣勢雄偉壯大。
出處: 清·歸莊《自訂時文序》:“《破浪》者,戊寅以後,壹變其格,大抵議論激昂,氣勢磅礴,縱橫馳驟,不拘繩墨之作也。”
舉例造句: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氣勢磅礴的壹頁。 ★秦牧《古戰場春曉》
5.成語: 氣壯山河
拼音: qì ?zhuàng ?shān ?hé
解釋: 氣:氣概;壯:使壯麗;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出處: 唐·張說《孔補闕集市》:“族高辰象,氣壯河山,神作銅鉤,天開金印。”
舉例造句: 又聽到了妳的樸樸實實、氣壯山河的言談了。 ★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上集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