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的壹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托漢代劉歆之名撰寫了《西京雜記》壹書。書中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裏。怎麽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墻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2、高鳳流麥
後漢時,南陽有壹書生名叫高鳳,少時,“家以農畝為業”,他卻“專精誦讀,晝夜不息”。有壹次,高鳳的妻子下地幹活,而庭院裏又涼曬著小麥。為了防止雞、豚糟蹋糧食,妻子讓高鳳在家看護。突然,天降暴雨。此時的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呢。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壹會兒,高鳳的妻子從地裏趕回來了,壹看,啊呀!簡直是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卻悄然不知,仍在書中神遊。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後來,人們用“流麥、中庭麥”等稱美讀書專致,用“流麥士”稱書呆子。
3、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蘇秦,壹次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故裏。回家後,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親和他連話都不說。蘇秦為之大恥,乃發奮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4、截蒲為牒
漢代有壹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壹些蒲草,回家後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5、三余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學生利用“三余”時間讀書。所謂“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後用“三余”泛指空閑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惜時之意。
6、陶侃運甓
晉時,有壹個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閑來無事時,常常是早上把磚(甓)從屋子裏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來。循環往復,不知疲倦。壹些人看見後不解其意,便問其緣由。陶侃回答說,恐怕攸閑慣了,將來不能幹壹番大事。後來,人們用“運甓”表示勵誌勤力,不畏往復;用“運甓甕、運甓人”等指不安攸閑,發奮功業之人。
7、聞雞起舞
《晉書·祖狄傳》中記載著這樣壹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劉琨“俱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勵,立誌為國效力。他們二人常常“***被同寢”半夜聽到雞叫,即起來操演武藝。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誌之士及時奮發。
8、臨池學書
古代壹位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其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而後再洗凈煮白,反復為之,盡將池水都染黑了。終於練就了壹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
9、懸梁苦讀
古時後有壹個刻苦好學的人叫孫文寶,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在孜孜苦讀。等到晚上疲勞不堪需要睡覺的時候,孫文寶仍然怕睡過頭,耽擱太多的時間,於是他就用繩子把頭發和屋頂上的大梁拴在壹起,只要頭壹晃動即可醒來繼續用功苦讀。終於成為“當世大儒”。後人即用“懸梁、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10、孫康映雪
唐代大學問家李善在註《文選》(南朝蕭統編撰)中“至乃集螢映雪,編蒲輯柳”這壹句時,引《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後人用“孫康映雪、映雪讀書、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學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