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規,手足重繭
“墨守成規”這壹成語,是從春秋戰國時墨子的壹個故事來的,亦作“墨守成法 ”。墨子善於守城,世人謂之“墨守”。後以“墨守成規”指固執舊法,壹成不變。
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 “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壹家以為準的也。”
墨子(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時的宋國人,曾為宋國大夫。他自稱“北方之鄙人”,年幼時做過木匠,造過車輛和多種守城器械,技術精良,和當時的著名巧匠魯班(即公輸般)齊名。小時候流浪到宋國都城睢陽的大街上為人釋典為生。宋國有壹個叫墨文的大夫,是宋襄公之兄目夷之後。目夷又名墨臺,墨文便以墨為姓。墨文在大街上聽他釋典釋得很好,便收留了他。壹天,他為墨文收拾書房,見桌案上有許多竹簡和羊皮紙書,便拿起來展開念誦。墨文見了,便讓他壹篇壹篇地念下去,他竟然把那些書簡和羊皮紙書壹字不漏地念完了。墨文很吃驚,視其為出奇的天才,不敢自己使用,便將他舉薦給宋景公。宋景公將他召到宮中測試,見他果然是奇才,便讓他做了宋國的太廟小吏。他的太廟小吏做得很出色。人們覺得他是壹個奇人,便叫他“奇人烏”。他聽了心裏不舒服,便根據墨文的姓改名為“墨翟”。翟是深山裏壹種長尾野雞,可見他仍有飛翔之誌。幾年後,宋景公見他確實有學問,讓他做了宋國大夫。但充滿權術的官場沒有引起他的興趣,倒使他很厭惡,他又離開了宋國。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即人人相愛,不要戰爭。他不贊成儒家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的那壹套學說,常與儒家學派進行辯論,而和他的門徒們自創壹派,史稱“墨家”。
《墨子》壹書記載:有壹次,楚國要攻打宋國,用魯班為大夫,制造了壹種攻城的雲梯,準備攻城之用。當時墨子正在魯國講學,得到這個消息,便讓三百弟子到宋國來,囑咐他的弟子,楚國如果打來就幫助宋國守城。之後急忙趕到楚國去制止這場戰爭。
他壹口氣走了十天十夜,“手足重繭”而不休息。到了楚國的郢都,立刻找到魯班,說服魯班後,兩人壹起去見楚王。墨子竭力說服楚王不要攻打宋國。楚王說他有魯班新造的攻城器械,壹定能攻下宋國。墨子說:“魯班有攻城的方法,我有守城的方法,魯班戰勝不了我的。不信就試試。”說著解下衣帶圍作城墻,用木片做武器,讓魯班同他分別代表攻守兩方進行表演。
魯班九次用不同方法攻城,九次都被墨子粉碎了。魯班攻城的器械已經使盡,而墨子的守城計策還綽綽有余。墨子說:“大王哪裏知道,我的三百門徒早已守在宋國等著妳們去進攻了。”
楚王眼看沒有把握取勝,便說:“好吧,我決定不攻打宋國了。”要留墨子在楚國做官,被墨子拒絕。
因為墨子善守,後來的人們就把牢守、固守稱為“墨守”。再後來壹般都不指守城,而多指守舊,“墨守成規”成了頑固守舊的代稱。
如清代王韜著的《甕牖餘談·猶太古歷說》中有:“而至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蓋用心不專,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陳出新耳。”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壹卷第四章有這樣壹句話:“妳也是壹個軍佐吧,如果破格把他介紹進來做同誌,就會更加有利,不能墨守成規。”
墨子為了制止楚國發動戰征走了十天十夜,“手足重繭……”後來“手足重繭”也成了成語。“繭”同“趼”,手掌或腳底因緊握或多走而生出的硬皮叫“繭”,或叫“老繭”。老繭磨破,上面又生出新繭,繭子疊繭子,就叫“重繭”,人們就用“手足重繭”形容長途奔走的辛苦。或作“手足胼胝”。《莊子·天道篇》中作“百舍(壹舍為三十裏)重繭”。
例句:有些梅派演員,把梅蘭芳的壹腔壹調、壹舉手壹投足都奉為師傅定下的規章,不敢逾越壹步,這種墨守成規,正與梅蘭芳壹生改革的所作所為背道而馳,是阻礙京劇前進的保守態度。
“手足重繭,不堪其苦。”(清代蒲松齡《聊齋誌異·勞山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