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妖魔漩渦未解之謎是什麽?

妖魔漩渦未解之謎是什麽?

讀過古希臘荷馬史詩的人,大概對《奧德賽》篇所提到的西拉魔礁和卡利布提斯漩渦都會有所了解吧。據說,在希臘西部海面有兩處吞噬來往船只的漩渦,其漩流強度驚人。有時甚至壹天能吸陷水流3次,接著又把浪濤拋射高空。英雄俄底修斯有壹次從赫利俄斯島乘船返國,途經卡利布提斯。船上的人都被卷入大海,成為六首十二足水妖西拉的美餐。只有俄底修斯拼命遊出了可怕的漩渦,才僥幸脫險。

荷馬寫的這段故事在歐洲民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英語中有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的說法(即“前有巖礁妖魔,後有漩渦”),跟我國的成語“腹背受敵、進退維谷”的意思相近。在希臘語中當然也有類似的諺語。

對於西拉和卡利布提斯這兩處魔礁和漩渦的真實地理位置問題,古今均有不同的猜測。古人認為:卡利布提斯漩渦的位置就是現今人們稱之為加羅法羅漩渦這個位置,即在塞西拿市海堤尖突對著的海峽處;後來有人說它就在葡萄牙的法魯角附近,西拉漩渦當然也就在其對面。記的是還有壹種說法是:這兩處漩渦就在墨西拿海峽上,西拉偏於卡拉布利亞壹側,而卡利布提斯則偏於意大利西西裏島壹側。據今天查明,後者所判斷的地理位置才是正確的。

荷馬為後世所設下的兩大漩渦之疑迷,曾引起許多科學家們的興趣。著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曾用他的哲學對它們作過這樣的解釋:他認為墨西拿海峽上這壹對令人望而生畏的漩流之形成可能是因為這海峽中存在兩股反向奔流的水流。20世紀20年代以來,人們根據實地觀測的結果,得出了其形成原因還有壹個潮汐的相位差的問題。他們發現,當海峽另壹端的第勒尼安海漲潮時,海峽這壹端的愛琴海水就開始退潮。

為了徹底解開這壹疑謎,西德漢堡大學和意大利羅馬大學的科學工作者們攜手合作,借助美國的海洋氣象衛星對其進行了跟蹤。他們在衛星發回的雷達圖像上發現:離海峽北約30千米處的海面上有3個相繼排列的漩渦環。據分析,它們好像是在墨西哥海峽中生成的。由於海峽受到潮汐的返流,形成了界面水質密度不同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內在波濤”。在潮汐返流的過程中,愛琴海中含有鹽分的質量較重的水被逼壓而流入墨西拿海峽,從而緩緩地把每勒尼安海中質量較輕的水彈壓回去。在這種力的作用下,海峽界面水便被壓到了底下,因而使海水產生了漩渦流。後來,他們又乘船實地考察,進壹步證實了他們自己的分析。這樣,漩渦每隔12小時重現壹次的現象也得到了完滿的解決。

對於該兩處漩渦為什麽今天已不那麽危險的問題,在此之前曾有人作過這樣的解答:由於多次的地震,墨西拿海峽的寬度已比荷馬寫書那陣子加大了,因此漩流也就顯得不那麽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