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故事囫圇吞棗.

成語故事囫圇吞棗.

1、“囫圇吞棗”的成語故事有兩則,分別是:

(1)有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梨和棗子的藥性是“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他想了壹會,就得意地說:“我明白了!以後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傷牙齒,亦不傷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還可以,吃棗卻難了,囫圇吞棗,怎麽受得了呢?”

(2)從前,有個醫生向病人介紹梨和棗的性能時說:生梨對牙齒有好處,但對脾有壞處。而紅棗正好相反,能健脾,卻傷牙齒。這時有個人說:我有壹個好辦法,吃了這兩樣東西有益而無害。在吃梨的時候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則不嚼壹口將其吞下去。這樣以來,既不傷牙,又不傷脾,能壹舉兩得。

2、成語解析:

成語: 囫圇吞棗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壹似渾侖吞個棗。”

舉例造句: 壹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拼音代碼: hltz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歇後語: 吃棗子不吐核

燈謎: 吃棗子不吐核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讀書不認真

英文: bolt

3、近義詞成語解析: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1)

成語: 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釋: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舉例造句: 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不求甚解。

拼音代碼: bqsj

近義詞: 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食古不化

反義詞: 窮原竟委、咬文嚼字、尋根究底

(2)

成語: 生吞活剝

拼音: shēng tūn huó bō

解釋: 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現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出處: 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雲:‘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壹。’”

舉例造句: 他們從歐美日本回來,只知生吞活剝地談外國。

拼音代碼: sthb

近義詞: 食古不化、囫圇吞棗、生搬硬套

反義詞: 融會貫通、舉壹反三

歇後語: 饞貓吃耗子;大蟒吃豬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