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
成語“鳩占鵲巢”中的“鵲”通常指的是喜鵲。鳥類。喙尖,尾長,體羽大部為黑色,肩和腹白色。叫聲響亮,主食昆蟲,是益鳥。
鳩占鵲巢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是jiū zhàn què cháo,指強占別人的住屋,土地,產業等。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強占別人的住所成語典故。
成語鳩占鵲巢的出處故事:
出處:《詩經·召南》。
三千年前的周文王時代,召南地區誕生了壹首民歌,被收集在《詩經》的《召南》部分裏。不過,這句成語和原詩的意思卻並不相同。原詩***三節: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之子於歸,百輛禦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
之子於歸,百輛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
之子於歸,百輛成之。
這是壹首贊美新娘出嫁的詩。三節的大意相仿。“維”,發語詞,虛字;古人把女子出嫁說作“於歸”,就是往歸夫家的意思;“之子”,等於“這個女子”;“禦(yá)”,是相迎的意思。這壹節大意是:喜鵲有好巢,班鳩去安居;姑娘今天大喜事,車子百輛來迎娶。
鳩,野鴿,也叫鵓鴣、鵓鳩或班鳩。但也有人說是?(shī)鳩,即布谷鳥。在這首詩裏,鵲和鳩不過是詩人在創作上采取的興比手法,並沒有鳩占鵲巢的用意。
可是後來研究《詩經》的學者卻對此作了另外的解釋:鳩是笨拙的鳥,自己不會做巢,往往占住鵲巢,而鵲則是善於做巢的鳥。這種解釋,當然也是有所根據的,似乎與原詩沒有什麽關系,不會因鳩不會做巢而用來比喻出嫁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