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歌聲的四字成語

關於歌聲的四字成語

遏雲繞梁 遏:停止。歌聲優美,使遊動的浮雲為之停下來靜聽,似余音繞著屋梁,不願散去。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文事》:“驚神泣鬼,皆言詞賦之雄豪;遏雲繞梁,原是歌耷之嘹亮。”

鳳吟鸞吹 比喻極為美妙的歌聲。

出處:《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沈百寶箱》:“忽聽得歌聲嘹亮,鳳吟鸞吹,不足喻其美。”

高唱入雲 原形容歌聲嘹亮,直上雲霄,後也形容壹種論調或消息社會上傳說很盛。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卷壹:“後宮齊首高唱,聲入雲霄。”

高遏行雲 形容歌聲高亢嘹亮。

出處:宋·晏殊《山亭柳》詞:“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

歌聲繞梁 繞: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聲回旋於房梁之間。形容歌聲優美動聽。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歌鶯舞燕 歌聲宛轉如黃鶯,舞姿輕盈如飛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勢大好。

出處:宋·蘇軾《錦被亭》詞:“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

鶴膝蜂腰 ①這是指詩歌聲律八病的兩種。泛指詩歌聲律上所犯的毛病。②書法中的兩種病筆。

出處: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病·詩病有八》:“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四曰鶴膝,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

驚起梁塵 形容歌聲高妙動人。

出處:《太平禦覽》卷五七二引漢·劉向《別錄》:“漢興以來,善歌者魯人虞公,發聲清哀,蓋動梁塵。”

聾者之歌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並不了解其中真義。

出處:《淮南子·原道》:“夫內不開於中,而強學問者,不入於耳而不著於心,此何以異於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於口則越而散矣。”

妙舞清歌 美妙的舞蹈,清越的歌聲。

千回百折 形容文藝作品或歌聲、樂曲跌宕婉轉。也形容事態的發展、前進的歷程彎彎曲曲,很不順利。

出處: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書·五》:“百川時文,精粹湛深,抽心苗,發奧旨,繪物態,狀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淺近。”

清歌曼舞 清亮的歌聲,柔美的舞蹈。

清歌妙舞 指清亮的歌聲,美妙的舞蹈。

出處:唐·宋之問《有所思》:“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繞梁之音 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余音繞梁”。

出處:晉陸機《演連珠》:“臣聞應物有方,居難則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蘭所難,繞梁之音,實縈弦所思。”

聲動梁塵 形容歌聲嘹亮動人。

聲振林木 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宏亮。

出處:《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笙歌鼎沸 形容樂聲歌聲熱鬧非常。

響遏行雲 遏:阻止;行雲:飄動的雲彩。形容歌聲嘹亮,高入雲霄,連浮動著的雲彩也被止住了。

出處:《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術,響遏行雲。”

燕語鶯聲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原形容大好春光。後多形容年輕女子說笑的聲音。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裊娜復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燕語鶯啼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形容大好春光。

出處:唐·皇甫冉《春思》詩:“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壹串驪珠 驪珠:壹種珍貴的珠,傳說出自驪龍頷下。比喻歌聲宛轉就象成串的驪珠壹樣。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有字多聲少,有聲少字多,所謂壹串驪珠也。”

壹字壹珠 壹個字就象壹顆珍珠。形容歌聲婉轉圓潤。也比喻文章優美,辭藻華麗。

出處:唐·薛能《贈歌者》詩:“壹字新聲壹顆珠,囀喉疑是擊珊瑚。”

鶯聲燕語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原形容大好春光。後多形容年輕女子說笑的聲音。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裊娜復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鶯啼燕語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形容大好春光。

出處:唐·皇甫冉《春思》詩:“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遊響停雲 形容響亮的歌聲,高入雲霄,能使流雲受阻而停下來。

出處:《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余妙繞梁 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遠留在人們耳邊。

出處:南朝·梁·蕭統《七契》:“初音魚踴,餘妙饒梁,何止田文慨慷,劉靖心傷而已哉!”

余響繞梁 形容歌聲高亢圓潤,余韻無窮。亦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出處:晉·張華《博物誌》卷八:“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遺糧,過雍門,鬻歌假食而去,餘響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