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釜底抽薪的薪指的是柴火;薪水;姓。
釜底抽薪最早出自於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釜底抽薪指把鍋底的柴火抽掉,使其無法加熱;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認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成語告訴人們,“揚水”式的“止沸”,只是壹種應急性的措施和手段,只是抓住了事物的次要矛盾,是治標不治本的。
只有取走鍋底的柴火,斷了火的源頭,“沸”才能有效止住,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語故事:枚乘(約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陰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鄒陽並稱“鄒枚”,與司馬相如並稱“枚馬”,與賈誼並稱“枚賈”。
註釋:
①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
②而消其勢:勢,氣勢—。
③兌下乾上之象:《易經》六十四卦中,《履》卦為“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又,兌為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關系和規律上說,下必沖上,於是出現“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釜底抽薪造句:
1、這個方案不可取,它不是釜底抽薪,難免養癰成患。
2、我們應該想壹個釜底抽薪的辦法永絕後患,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3、上遊廠商這壹招釜底抽薪的辦法,真把下遊急需原料的客戶搞慘了。
4、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用釜底抽薪的辦法。
5、惟有釜底抽薪的消滅臟亂,才能積極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