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壹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壹個辦法。
他找來壹根繩子,壹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壹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壹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壹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註,即使有雄心壯誌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壹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個成語。雖然告訴我們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為了學習也不能壹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體,讀書也是需要適可而止的。
擴展資料:
與“懸梁刺股”相似的成語:
1、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壹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壹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
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2、程門立雪
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
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就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壹同學習的人。
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壹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遊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壹尺多深了。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百度百科——懸梁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