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直口快、心急火燎、心急如焚、心煩意亂、心緒不寧、心悅誠服、心照不宣、心靈手巧、心安理得、心曠神怡、心花怒放、心不在焉、心馳神往、心潮澎湃、心浮氣躁、心無旁騖、心灰意冷、心滿意足、心心相印、心血來潮、心勞日拙、心存芥蒂、心病還須心藥醫、心有余悸、心如刀割、心懷鬼胎、心如止水、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明眼亮。
壹、心不在焉
意思是心思不在這裏,指思想不集中。
出處:“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西漢·戴聖《禮記·大學》
二、心血來潮
意思是心裏突然或偶然起了壹個念頭。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但凡神仙,煩惱、嗔癡、愛欲三事永忘……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
三、心膽俱裂
意思是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
四、心照不宣
意思是彼此心裏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也指互相之間明白或***同認可壹件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斷。同時,對方心中所想所希望的予以回應,而無需對方提醒。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張夫人吩咐盡管照舊開輪,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五、心悅誠服
意思是愉快地接受某種觀點、事實等,誠心誠意地信服或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六、心直口快
釋義:形容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出自元·張國賓《羅李郎》第四折。
七、心浮氣躁
解釋: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實。
出處
林語堂《京華煙雲》第壹章:“木蘭很敬仰她父親,他壹直拒絕逃離北京,壹直拖延到七月十八。後來既然決定了到故鄉杭州去避難,便冷靜異常,從容準備,處變不驚,方寸泰然。因為她父親沈潛於黃老之修養有年,可謂真正的道家高士,從不心浮氣躁。”
八、心花怒放
心花怒放,成語,形容內心高興極了。近義詞:興高采烈、欣喜若狂、喜笑顏開。反義詞:愁眉苦臉、黯然銷魂、五內俱焚。
出 處:佛教以清凈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
《圓覺經》:“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剎。”
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
南朝梁簡文帝《又請禦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轉六塵。”後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
擴展資料
成語詳細解釋:
1、習用的古語。
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元 劉祁《歸潛誌》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元·劉祁《歸潛誌》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 中國 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2、指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詞組,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壹陣,想出個模棱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