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吆喝寫作文

關於吆喝寫作文

1. 關於吆喝聲的作文咋寫

三中全會前,我高中畢業回鄉當了農民,栽稻種棉,打場曬糧,整天累得喘不過氣來,也沒有什麽可樂的事情。

可壹到中午歇息的時候,村莊上空會飄來壹陣陣吆喝聲:找頭發換針!我會精神壹振。哦!“破爛王”來了,然後奪門而奔,去追趕那吆喝人,奏壹番熱鬧。

只見那“破爛王” ,肩挑“貨朗擔”,滿身灰塵,手持波浪鼓,雙面擺動,振出“咚咚咚!咚咚咚!”的響聲,停留在村中央壹棵大槐樹下,村前村後男女老少,有的從墻洞裏掏出壹捉頭發,有的從草簍裏抓出壹團棉球,有的從床底下扒出壹雙破鞋,蜂擁而止,來到“貨朗擔”前,或換些針頭線腦,或換些糖果食品,或換取幾枚硬幣。“破爛王”滿載而獲,挑起擔子屁顛屁顛地走了,村莊的人們還在那裏交頭接耳,欣賞著換取的“寶物”,回過神來望著挑擔人遠去的背影,意猶未盡,像是期待著另壹天的吆喝聲…… 改革開放的春天,村民們“包幹田”裏長出的優質品種小麥,粗壯挺拔,綠遍了田野,我有感而發,寫了壹篇小通訊:“春風吹得麥苗青”,登在了地區報紙上,被當地新聞幹事發現,調到公社從事宣傳工作,從而遠離了家鄉“破爛王”的吆喝聲。

事隔幾年的壹個春節,我回家過年,又是壹個中午,我們全家正興高采烈地喝酒團年,門前突然響起了叮當,叮當的自行車 *** ,還伴隨著瀟灑悠揚的吆喝聲:酒幹尚賣我!收——酒——瓶了!父親慌忙起身,將家裏的空酒瓶抱了出去,我隨身而跟,還是那個“破爛王”呀!怎麽搖身壹變丟棄了“貨朗擔”,手扶閃亮的自行車,後座兩邊掛著壹對“竹編簍”,簍裏已插滿了“手溜彈”,我忽然意識到了什麽?可不,短短幾年,村裏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父老鄉親們,不僅填飽了肚子,還酒肉穿腸過呢! 眨眼30年,彈指壹揮間。前不久,我又踏上了家鄉的熱土,郁郁蔥蔥的樹木,遮天敝日,掩隱著彎彎的鄉間水泥小路,這叫村村通;錯落別致的洋樓,佩紅掛彩,這叫新農村。

看到這些,我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可意想不到的又是那個“破爛王”的吆喝聲,震撼了我!那天,他頭戴金黃太陽帽,身穿棗紅夾克衫,手握電啦叭,壹副“老來俏”模樣,還是站在村莊那棵大槐樹下,不過身旁已停了壹輛“時風”小貨車,電啦叭傳出高亢激昂的吆喝聲;收舊冰箱……舊彩電……舊電腦啦! 從家鄉“破爛王”的吆喝聲中,妳聽聽!這改革開放30年…。

2. 描寫吆喝的作文

近日,學了蕭幹的《吆喝》壹文,裏面生動地描寫了舊北京各色各樣的吆喝聲。

讀畢,便想寫寫汕頭的叫賣聲。汕頭是美食之鄉,壹年四季,常有小販推著輛小推車走街串巷,嘴裏不停地吆喝著。

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後,總有些小販在街邊賣豆花和草粿(龜苓膏)。他們壹手拿著個瓷碗,壹手拿著根筷子,壹邊敲著,壹邊扯開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凍草粿。”

光宣布賣的是什麽,壹點也不吹噓什麽。聲音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叫人聽後不禁垂涎三尺。

我放學時總喜歡買上兩大碗,壹是我買得起,五角錢就能買上壹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較衛生。回到家裏,撒上壹層黑糖,或是淋上壹層蜂蜜,拌勻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裏送。

清涼爽口,新鮮得很,必超市裏賣的罐裝得龜苓膏要好吃的多。潮汕音***有八個音,而普通話只有四個音,所以汕頭得叫賣聲比舊北京得叫賣聲更有味。

喊起來,聲調高低起伏,卻不顯得突兀,反而讓人覺得是壹種享受。舊北京得吆喝花樣多,有的吆喝告訴妳制作得過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

而汕頭得叫賣聲卻不然。汕頭得叫賣聲永遠是那麽樸素,簡單,單是為了引起過往的人的註意。

經過步行街,或是走過服裝店門口時,常常可以聽到商販們熱情得叫賣聲:“南來北往,深圳香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全面降價勿錯過!”……叫賣聲就像是口頭廣告壹樣吸引住過往的人們。常是叫賣聲壹起,就有行人駐足,向商販打聽壹聲:“壹件多少錢?”若是價格公道,就會欣然地挑上幾件滿意的衣服,帶著商販“有閑再來”的聲音離開。

壹些規模比較大的服裝店門口,甚至會有幾個售貨員壹邊拍著手掌,壹邊吆喝著,招攬生意。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壹些小販不賣力吆喝了。

他們把聲音錄起來,用高音喇叭放出來。但不管怎麽說,汕頭的叫賣技術仍未失傳。

3. 仿照 吆喝 寫壹篇作文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初壹,又是壹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壹,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壹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壹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壹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劈裏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麽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壹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壹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裏裝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

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裏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

看到的大多數是壹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壹串年糕!”壹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壹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

那裏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壹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手槍、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壹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壹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壹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壹年裏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誌”喲。

4. 描寫吆喝聲的作文

近日,學了蕭幹的《吆喝》壹文,裏面生動地描寫了舊北京各色各樣的吆喝聲。讀畢,便想寫寫汕頭的叫賣聲。

汕頭是美食之鄉,壹年四季,常有小販推著輛小推車走街串巷,嘴裏不停地吆喝著。尤其是在夏季的午後,總有些小販在街邊賣豆花和草粿(龜苓膏)。他們壹手拿著個瓷碗,壹手拿著根筷子,壹邊敲著,壹邊扯開了嗓子喊:“豆花—草粿—凍草粿。”光宣布賣的是什麽,壹點也不吹噓什麽。聲音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叫人聽後不禁垂涎三尺。我放學時總喜歡買上兩大碗,壹是我買得起,五角錢就能買上壹大碗,二是口感很好,而且較衛生。回到家裏,撒上壹層黑糖,或是淋上壹層蜂蜜,拌勻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裏送。清涼爽口,新鮮得很,必超市裏賣的罐裝得龜苓膏要好吃的多。

潮汕音***有八個音,而普通話只有四個音,所以汕頭得叫賣聲比舊北京得叫賣聲更有味。喊起來,聲調高低起伏,卻不顯得突兀,反而讓人覺得是壹種享受。

舊北京得吆喝花樣多,有的吆喝告訴妳制作得過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而汕頭得叫賣聲卻不然。汕頭得叫賣聲永遠是那麽樸素,簡單,單是為了引起過往的人的註意。

經過步行街,或是走過服裝店門口時,常常可以聽到商販們熱情得叫賣聲:“南來北往,深圳香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全面降價勿錯過!”……叫賣聲就像是口頭廣告壹樣吸引住過往的人們。常是叫賣聲壹起,就有行人駐足,向商販打聽壹聲:“壹件多少錢?”

若是價格公道,就會欣然地挑上幾件滿意的衣服,帶著商販“有閑再來”的聲音離開。壹些規模比較大的服裝店門口,甚至會有幾個售貨員壹邊拍著手掌,壹邊吆喝著,招攬生意。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壹些小販不賣力吆喝了。他們把聲音錄起來,用高音喇叭放出來。但不管怎麽說,汕頭的叫賣技術仍未失傳。

5. 吆喝作文

吆喝就是商人在賣東西時大聲的叫賣聲.我們剛學完17課〈吆喝〉。

講的是舊中國的北京,生意人做生意時是怎樣吆喝的,我感到很有興趣。我在上學的路上,路過菜場時,能夠聽到菜場裏傳出各種不同的叫賣聲——也就是武漢人的吆喝。

“賣黃瓜嘞,我的黃瓜又綠又脆,可以生吃,可以涼拌,維生素多,趕快來買嘞”。“快來買菜嘞,我這裏的菜品種繁多,任意挑選,不好包退,還有的。

。”換季節的時候到了,買服裝的人吆喝聲更巧妙,“走過的,路過的,進來瞧壹瞧,看壹看,服裝大甩賣,大換血,全部打折,價廉物美”,壹遍又壹遍的從擴音器裏傳出,不少人還真被他們的吆喝生吸引住了。

但有的商人在吆喝叫賣自己的物品時是有欺騙性質的,我們可千萬不能上當受騙。假如,將來我有壹天當上了壹名商人,吆喝的內容要真實,實在,做到買賣公平,還要講究招攬生意的藝術性。

6. 仿照 吆喝 寫壹篇作文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初壹,又是壹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壹,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壹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壹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壹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劈裏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麽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壹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壹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裏裝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裏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壹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壹串年糕!”壹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壹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裏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壹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手槍、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壹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壹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壹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壹年裏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誌”喲!

7. 仿寫《吆喝》的作文

今天的重慶很難再找到老山城裏的吆喝了。聽奶奶說,以前的重慶也難得有壹,兩座樓房,幾乎都是平瓦房,所以壹大早起來後走街串巷的商販們到處的吆喝聲。在大霧裏蒙蒙隆隆的,有時也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見壹個肩上搭著擔子的背影在大霧中,耳旁傳來的是留下的壹串吆喝聲……

小時候和奶奶壹起住,壹大早就能聽見些“當當?的聲響,也不顧不得穿好衣服,就守在門口了。這是賣“麻……湯……”的商販。“當當”老遠就能聽見這聲音,接著就是商販的吆喝了.”麻……湯……哦~!”接著又是當當的鐵響.吆喝聲雖然說不上是雄厚有力,但卻是我很是期待,在大清早,這樣的吆喝便將正在與周公打交道的我從夢中驚醒,開始了新的壹天的生活。

當然,吆喝聲對於我們這群孩子來說是和有魅力的,於是大家也都開始模仿商販們的吆喝,還學得有模有樣的。在那時,我們這群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學得最像,要是以後還能去大街小巷的叫賣吆喝,那更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我現在和父母住在壹起了,也不能聽到那熟悉的吆喝了。壹次偶然的機會,無意聽到了樓下傳來“當當”的聲響。難道是……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筆,跑出了門去。

這,怎麽沒有人啊?我四顧環視了壹下 ,有壹個人的背影。“當當”又傳來了聲響,似乎是從那裏傳來的。喜出望外的我疾步走上前去,“當當”又是壹聲,我正想叫住他,隨後後又傳來了聲響“收舊冰箱,舊彩電,洗衣機……”我立刻止住了口,伸回了手。那人似乎覺察到了什麽,轉過頭來看了看我說:“小妹妹,要賣什麽?”我遙遙頭,走開了。

也許現在很難再找到兒時的感覺了,畢竟時代的發展回改變很多東西,但我們所值得我們去回憶的東西也很多……

8. 《老北京的吆喝》這壹篇文章寫了吆喝聲的哪些特征

首先用詞要講究,形容詞、動詞、感嘆詞得用的精道,還必須合轍押韻,這樣才能吸引人;語調強弱、語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聲音婉轉而有穿透力,該幹脆的地方決不拖泥帶水,轉折拐彎的地方要圓滑;更重要的是,唱詞的編寫還要有想像力,這樣才能從中感受到壹種生活濃重的色彩.比如夏天賣西瓜的吆喝:“吃來唄弄壹塊嘗,這冰人兒的西瓜脆沙瓤兒;三角的牙兒,船那麽大的塊兒,冰糖的瓤兒;八月中秋月餅的餡兒,芭蕉葉轟不走那蜜蜂在這兒錯搭了窩;沙著妳的口甜吶,倆大子兒……”這小小的壹段唱詞簡直就是壹篇微型文學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還合轍押韻.即有直白的自誇,又有隱諱的鋪墊,每個詞都緊緊圍繞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層層烘托,沒有壹句不充滿誘惑,聽著還不讓人煩.打動了買家之後,價格也最終水落石出:“倆大子兒壹牙兒”. 另外,叫賣的特點是氣得足,句與句之間斷氣時間不能長,否則就顯得零散,口齒要清白,韻味要濃,不能拽著舌頭幹使勁.唱的時候要合理運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後壹句加韻尾,很多時候最後壹個詞的音調轉折最有韻味.要唱就唱有難度的大段詞,那才叫過癮.舌頭壹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穩了之後還要拖出音的漸弱漸強,九曲八回的轉折之後再翻壹亮腔,最後拉長韻,把整個音都托滿了.“壹段唱完,心裏那叫痛快.”武榮璋先生說. 就像演唱需要配樂,京味叫賣也需要獨特的響器.。

9. 吆喝為主題寫壹篇文章

夏日午後,耀眼的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的縫隙撒在四合院裏。胡同深處漸漸傳來“賣扒糕、涼粉”的清涼叫賣聲,韻味悠長,頓時壹掃周身乏力,思路豁然開朗……這是壹個多世紀前,老北京文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叫賣聲也成為很多京味文學作品標誌性的場景。雖然它在鋼筋水泥主宰的現代都市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但對此的研究卻因為稀有而格外珍貴。近日,中國音樂家協會的武榮璋先生總結了北京吆喝的幾大特點,以及吆喝聲中折射出的老北京人的獨特心態。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方言代表了壹個群體的***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脈融化在悠揚的叫賣聲中,折射出北京人的從容和自信。

市井民俗並不意味著隨便,叫賣的用詞、用氣都講究。

市井民俗並不意味著隨便,小小的壹個叫賣,其中也大有學問。

首先用詞要講究,形容詞、動詞、感嘆詞得用的精道,還必須合轍押韻,這樣才能吸引人;語調強弱、語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聲音婉轉而有穿透力,該幹脆的地方決不拖泥帶水,轉折拐彎的地方要圓滑;更重要的是,唱詞的編寫還要有想像力,這樣才能從中感受到壹種生活濃重的色彩。比如夏天賣西瓜的吆喝:“吃來唄弄壹塊嘗,這冰人兒的西瓜脆沙瓤兒;三角的牙兒,船那麽大的塊兒,冰糖的瓤兒;八月中秋月餅的餡兒,芭蕉葉轟不走那蜜蜂在這兒錯搭了窩;沙著妳的口甜吶,倆大子兒……”這小小的壹段唱詞簡直就是壹篇微型文學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還合轍押韻。即有直白的自誇,又有隱諱的鋪墊,每個詞都緊緊圍繞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層層烘托,沒有壹句不充滿誘惑,聽著還不讓人煩。打動了買家之後,價格也最終水落石出:“倆大子兒壹牙兒”。

另外,叫賣的特點是氣得足,句與句之間斷氣時間不能長,否則就顯得零散,口齒要清白,韻味要濃,不能拽著舌頭幹使勁。唱的時候要合理運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後壹句加韻尾,很多時候最後壹個詞的音調轉折最有韻味。要唱就唱有難度的大段詞,那才叫過癮。舌頭壹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穩了之後還要拖出音的漸弱漸強,九曲八回的轉折之後再翻壹亮腔,最後拉長韻,把整個音都托滿了。“壹段唱完,心裏那叫痛快。”武榮璋先生說。

就像演唱需要配樂,京味叫賣也需要獨特的響器。

光會唱也算不得行家,“沒有響器的叫賣就像炒菜裏面不放鹽”。叫賣不能光扯著嗓子喊,需要配上不同的響器增加其韻味,而且各行當所用的響器還不同:賣燒餅麻花的用小木梆子,耍猴兒的用大鑼,串街收購的用小皮鼓……各行有各行的規矩,往往壹聽聲,不用吆喝就知道誰來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裏,冰盞兒可以算是響器的王,就如同京劇中的二胡、交響樂裏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麽叫冰盞兒。其實冰盞兒就是兩個直徑三四寸的小銅碗,從前是賣冷飲、瓜果梨桃、各類幹果專用的響器。食指夾在中間,上下壹掂,發出清脆悅耳的銅音,這玩意兒當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見的響器,幾乎壹年四季都可以聽到。

雖然“賣什麽吆喝什麽”,但叫賣聲中也透著細膩體貼。

北京人的骨子裏總是透著那麽壹股自信,壹股慢條斯理的從容。北京人的自信從容體現在叫賣中,表現為不但唱詞優美抒情,而且還精致細膩。

比如賣菜的吆喝:“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頂花的黃瓜白花的藕呃,賣扁豆西紅柿掛霜的架冬瓜呃,饒香菜嘞韭菜嘞,賣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賣馬藺韭菜嘞,賣蘿蔔胡蘿蔔便蘿蔔香椿嘞,涮兒的韭菜嘞……”為什麽買冬瓜要饒香菜?這裏面“藏”了壹個時間差:回到家裏把瓜洗完摳凈切成塊,上鍋蒸的同時擇香菜,時間剛剛好。幾句小詞兒卻透著精打細算的合理,即使是平頭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講究,活得有味道。

在語言學上,北京方言特點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話的特點是語速比較快,連音卷舌音比較多,略顯絮叨又不乏親切,在音色上可以歸為“油潤”壹類:口兒甜,沙脆。如果脫離了語言的特點恐怕是很難理解那種腔調近乎做作的吆喝的。

然而,就算是當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聽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話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而在當年這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過去的小商小販為了養家糊口,在激烈的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優勢,開始嘗試把類似說唱糅合在叫賣當中。這吆喝本身應該算得上是廣告的雛形,據老人講,在老北京要想賣東西,先得到城墻跟兒去練吆喝,而且“賣什麽吆喝什麽”,不能混著亂唱,而且唱什麽就得配什麽“家夥什”。連說帶唱加肢體語言,表演帶作秀,全是實打實的賣力,目的也許就是為了多賣兩根蘿蔔。純樸中透著老北京人的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