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常常聽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成語故事書。上次我們剛寫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報告。這次我們就要繼續探索“"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們身邊“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調查方法
1、網上瀏覽。
2、查閱有關報刊。
3、閱讀有關書籍
三、資料整理。
調查方法 涉及資料 獲得信息
1、(上網) (成語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沈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壹鼓作氣——曹劌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指鹿為馬—— 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 嶽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臥薪嘗膽——勾踐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胯下之辱——韓信 煮豆燃萁——曹植
壹字千金——呂不韋
2、(上網) (成語故事 )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壹飯千金》
《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網)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壹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壹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饑壹頓飽壹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壹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壹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四、結論。
1、《望梅止渴》
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誘自己或他人
2. 名人故事兩百字作文三十篇成語中有許多名人的故事,有時,這些成語可以在閱讀和習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小組決定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了解成語中蘊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他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壹根繩子,壹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壹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壹個人名叫蘇秦。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就準備壹把錐子,壹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壹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3. 用描寫人物的成語至少4個寫壹篇200字的短文小漢勤奮好學,又聰敏過人,讀書時壹目十行,過目不忘,背書時更是壹字不漏,但是他為人過於拘謹,做事壹成不變,不夠果斷,為人吝嗇,壹毛不拔,從來都不肯幫助窮人,是壹個「書呆子」。
他的夢想是高中狀元,到時便可以壹登龍門,聲價十倍,還可以在親朋戚友面前炫耀壹下。 經過十年窗下埋頭苦讀,盡管讀破萬卷書,背誦如流,但理解的卻不多。
憑著他的記憶機器,這年的秋試,他果然中第三名探花,他壹朝得誌,高興的回鄉當官,他壹舉成名,又嬴得鄉親父老的稱贊,但他不懂做官查案的方法,所以經常判錯案。 當他壹籌莫展時,人家給他意見,他總是壹笑置之,不理別人的勸告。
最後,所有人都對他沒有希望,覺得他不是壹個好官,就聯表上告朝廷,結果他給皇手罷官,他打回原形了。 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弄得民怨沸騰,導致壹敗塗地,他壹點也不明白。
4. 名人故事四字詞語三顧茅廬_成語解釋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釋義: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劉備求賢若渴的小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5. 描寫名人的短篇作文二百字左右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壹個知識分子家庭裏。
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壹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壹般很難活過27歲。
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壹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
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壹定的醫術,能夠治療壹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壹度沒有安排工作。
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壹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有壹次,壹位老同誌拿來壹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誌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
家裏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誌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壹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後,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壹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壹般而言,傳記的對象都是具體的人,是關於真實的人的歷史。
為了再現傳主的生動形象,為了傳神地揭示傳主的內心世界,描寫傳主的外貌就成為傳記家們最經常性的活動。成功的肖像描寫,能使人物象浮雕壹樣凸現在讀者眼前,造成鮮明活跳的視覺形象,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緊緊圍繞著貝多芬壹生中取得的音樂成就,記敘了貝多芬的壹生,表現了他戰勝不幸、戰勝痛苦的頑強意誌和英雄氣慨。在傳記中,作者把刻畫人物肖像當作人物塑造的壹個重要手段,即將肖像描寫與性格刻畫交融壹體,同時又追求著手法的變化與豐富,還用肖像的組合來描繪傳主的生命軌跡。
傳記壹開頭,作者就用大量的筆墨刻畫了貝多芬的肖像:短小臃腫,外表結實;臉寬大,褐色而悲壯,頭發異乎尋常的濃密,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眼中燃燒著壹股奇異的威力,使人為之震懾,興奮或憤怒的時大張,奇妙的反應出它們的真正思想,目光往往是憂郁的;鼻子寬大,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嘴巴細膩,下唇常傾向;他的微笑是憂郁的,不愉快的,粗野的,為時很短;臉色變化無常,莎士比亞式的面目,常讓人驚訝……羅蘭基本上是透過人物外在的面部特征和表情來展示貝多芬的性格和內心。從寬廣的額角,狂野的頭發,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結實的牙床,羅蘭細致地雕刻著貝多芬特異的相貌。
這些描寫與其說是追求著壹種外部的真實,不如說是在著力再現內在的真實,再現貝多芬非凡的個性自我。在作了靜態而不失深刻的描寫後,羅蘭接著去表現貝多芬動態的面部神情,那不慣於歡笑的笑容,憂郁的神色,突然間的變化,並把他與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相比,說明他的內心是極其的狂亂激動。
通過這樣的肖像描寫,壹個強悍有力、躁動不寧、令人震驚的藝術家形象躍然紙上。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